港心臟病救援存活率僅百分之一<br>學者倡議白車分級服務

港心臟病救援存活率僅百分之一
學者倡議白車分級服務

【本報訊】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顯示,由於本港心臟病患者由病發至被送上救護車,平均需要十二分鐘,所以救援的存活率僅百分之一,遠低於英、美的一成二及三成四;研究的學者又指,救護車抵達時間每縮短一分鐘,病人的存活率將提升一成,因此建議引入按病情緊急來定的救護服務分級制,將可令救護車的抵達時間縮短四分鐘。 記者:張嘉雯、謝明明

中大醫學院早前研究了○二年下半年,救護車送病人往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個案,發現病人由病發到救護車抵達現場,平均需要十二分鐘,最長為十四分鐘。負責該研究的中大意外及急救醫學教學單位教授及主任、威院急症室部門主管譚偉恩昨在記者會上說,本港○二年心臟病救援的存活率只得百分之一,相對英國一成二、美國三成四為低。

不擔心增工作壓力

本港去年經救護車送院人次為逾十六萬。譚偉恩指,本港救護車接載的病人中,超過六成人要等候三十至六十分鐘才獲診治,三成人更要等候逾一小時,但一般小孩發燒、長者不良於行、暈眩等,均須即時醫治。
譚偉恩解釋,若要實施分級制,控制中心人員要接受四十小時培訓,根據指引和程序為來電分級,目標是令最緊急病人在召喚後九分鐘之內獲救護車接載,同時追蹤救護的情況。他指評估只需十五至二十秒,毋須受過醫護訓練,同時有電腦及既定指引輔肋,不擔心令前線員工添壓力,他亦不擔心巿民會為了更快得到醫治而在電話中「作大」病情。

消防處長力撐學者

消防處長林振敏昨現身記者會「撐」學者,指部份巿民濫用救護車,遇上牙痛、扭傷腳等小毛病也會「call車」。他表示,消防處的顧問報告將於下月完成,將視乎巿民反應決定是否落實分級制,暫未研究引入三個或五個分級。
香港消防處救護員會主席屈奇安回應時指出,救護服務分級制需靠召喚的市民根據傷病者情況而作判斷,但港人缺乏救護常識,相信本港仍未具備足夠條件推行該制度。
屈奇安又認為,「要成功搶救心臟病發嘅人,首先係有無人立刻報警求助,然後係現場有無人為病人進行正確嘅施救方法,如果唔係,就算救護車喺四至六分鐘到場亦都幫助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