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投資回報為何跑輸大市?

財來自有方:投資回報為何跑輸大市?

港股上周已升穿15000點的心理關口,雖然其後出現調整,但市場普遍仍對大市前景持樂觀看法。上月份當恒生指數升穿14000點時,已聽聞有投資者開始買入恒指認沽權證博大市回吐,股市持續上升,看淡的投資者便一路溝貨,豈料恒指於7月份攀升了整整1000點,認沽權證價格跌至不足買入價1成,想止蝕離場卻無人接貨,這些投資者損失不菲,當然毋須多說了。

上述的投資經驗,有人會感到似曾相識,亦有些人會心想:「那有人會這麼笨,股市一直上升還去買認沽權證?」想法偏向於後者的人,其評價往往基於股市的最終方向而下。假若股市升上14000點後顯著回落,相信那些認為淡友愚蠢的人會改口,把淡友捧成能預知後市表現的「股壇先知」。
事實上,要猜測股市短期走勢,猶如「擲銀仔」,「公」或「字」的機會是一半一半。
很多時,投資者都希望能「捕捉市場時機」(MarketTiming),於短期內賺取可觀回報。例如某大公司剛公布的業績理想,又或聽聞某一公司的鴻圖偉略,或某一股票的業務被人收購等消息,都會是散戶買入該些公司股份,期望股價可於短期內飆升的由因。甚至有投資者純粹留意股票走勢,升勢凌厲便追入,股價下跌便沽出,完全不考慮股份的基本因素。

業績消息早作反映
當然,有的投資會帶來收穫,有的卻「交了學費」,而最終學到的是:原來公司的理想業績或利好消息,早已充份反映在股價上。收購消息即使落實,股價早段錄得不俗升勢,其後卻可能會跌穿原來價位。
基金投資也是如此。不少投資者看到某些基金價格年內一升再升,因而追入相關基金;相反,亦有投資者因為所持某一基金表現欠突出而沽出,完全沒有認真地分析過基金所投資地區現時的經濟及股市狀況,以及基金投資策略。事實上,從美國顧問公司DalbarFinancialServices的一項研究結果,不難看到試圖捕捉市場時機以及追逐股票表現(ChasingPerformance)對基金投資回報的影響。

捕捉時機失諸交臂

該研究按1984初至2003年底所得數據進行分析,並以美國標普500指數來代表期內股市的表現。結果顯示,在這20年股市平均每年的回報為12.98%,而股票基金投資者平均則只有3.51%的按年回報,僅略高於期內3.06%的平均通脹率;捕捉股票基金時機者的回報更低,為每年平均虧損3.29%。
為甚麼投資者會錄得如此差劣的回報?答案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投資者試圖捕捉市場時機。
標準普爾500指數所代表的,是持續投資的結果。相對來說,投資者一般會受恐懼及貪婪的心理影響,在升市時投入金錢,在股市下跌時卻急不及待地把股票賣掉。即使基金作為長線投資,投資年期一般建議為最少5年,但研究指出大部份美國基金投資者持有同一隻基金僅略長於兩年,結果是錯失了市場上表現最好的日子。

持續投資才是上策
不用輕看這對投資回報的影響。根據NedDavidResearch的資料,倘若於1984年底把1000元投資於標普500指數,去年底可取得11802元。若錯過了期內指數表現最佳的5天,可取回資產則跌至8763元;若然錯過了指數表現最佳的25天,可取回資產只是「持續投資」的1/3,即3905元。雖然從捕捉市場波動中獲利是相當誘人的看法,但我們相信最佳的投資策略還是持續投資。
投資者很容易有一個錯覺,就是認為所有捕捉時機者都是股市大贏家。其實這與投資者「隱惡揚善」的行為很有關係。投資者往往傾向於人前炫耀自己如何成功捕捉市場或股票走勢,贏取了多少回報,卻絕口不提自己曾經在股市中輸了多少。而事實卻是,捕捉時機者或追逐股價者,只有少數會是贏家。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