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300萬元建天幕為李鄭屋漢墓擋風雨

斥300萬元建天幕為李鄭屋漢墓擋風雨

【本報訊】位於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今日剛好出土五十周年,負責管理這座二千年歷史古墓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發現,古墓近年開始出現雨水滲漏及裂痕增加的情況,長此下去有倒塌危機,所以決定耗資三百萬元進行復修工程,其中包括興建一座玻璃纖維天幕為古墓遮風擋雨。 記者:許慧芝、麥志榮

康文署屬下的香港歷史博物館,其二級助理館長馮振康昨表示,李鄭屋漢墓已出土五十年,當初為古墓加建的一層石屎防水層開始出現裂痕,大雨時會有滲漏,李鄭屋漢墓內部主要是磚砌建築,而每塊磚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物料黏合,雨水會令磚內的鹽份分解,影響古墓結構穩定性。

下月中暫停開放

馮振康表示,由於重建防水層可能影響古墓結構,當局決定為古墓興建一座流線型的玻璃纖維天幕,減少雨水滲漏,天幕將比古墓高出兩米,六月中已動工,預計到下月中建立天幕支架時,古墓需暫時關閉,工程今年底會全部完成。
土力工程處每三個月會測量古墓的結構一次,現時古墓的情況仍屬穩定及安全,而古墓墓室已封閉多年,市民只能透過玻璃窗一窺內裏情況;墓室內用空調及抽濕機控制氣溫及濕度,確保刻在磚上的花紋不會褪色及剝落。
李鄭屋漢墓是於一九五五年八月九日,由興建徙置大廈的工人意外發現。康文署發言人表示,為紀念古墓出土五十周年,今日到李鄭屋漢墓參觀的市民可獲贈墓磚鎖匙扣一個,送完即止,同時《李鄭屋漢墓》也將再版,新版書加入了一份當年負責發掘古墓的香港大學中文系前系主任林仰山寫下的發掘日誌,該日誌一直存放在政府檔案中,今次是首次曝光公開刊出。

香港歷史博物館二級助理館長馮振康表示,正興建的天幕比古墓高兩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