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妥協不同於轉軚 - 齊銘

蘋論:妥協不同於轉軚 - 齊銘

香港不能沒有民主黨,也不能沒有民主派,因為他們能代表廣大市民堅持一些我們原有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在回歸後一直受到來自「另一制」的挑戰。兩年前為二十三條立法的歷程,是香港市民最不應該忘記的事。
但香港的民主派近來甚受市民質疑,對他們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焦慮。因為他們的表現,像是一批不懂政治,不識妥協,只會一味堅持理念的儍瓜。而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不懂妥協的人,怎樣從政?怎樣有步驟地、不離政治現實地去對市民負責,去實現市民要當家作主的民主意圖?
政治上的左搖右擺不同於妥協。左搖右擺是指無原則的人。這樣的人是政治上的軟骨動物。那麼,對民主派來說,轉軚與妥協的界線在哪裏呢?
民主派代表香港市民尤其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這價值觀的最基本論述,就是法治、自由、人權、民主。這是民主派的理念。倘若這理念根本改變,那就肯定是政治上的大轉軚,與保皇派、愛國即愛黨的專政派無異了。
但上述價值觀的幾個範疇,在香港的實現,卻有程度上的差異。有的基本上已完整實現,如香港的法治;有的在頗大程度上也已實現,如自由與人權;有的是只實現了很小的一步,基本上可說未實現,如民主體制。
民主派應認清自己在現實政治中的角色,堅持已有的東西,並逐步爭取未有的東西。已有的或在頗大程度上有的,是法治與自由。這些已有的東西,過去八年也不斷受來自「另一制」的侵擾,需要努力保衞。至於未有的東西,就是民主,這就要在現實政治的基礎上,有理有利有節地推進。光有理,是不能推進的。因為阻擋的力量太強大。
在「另一制」的侵擾下,要民主派放棄香港人已有的東西,這是不能退讓的。如二十三條立法,退讓就意味着轉軚,意味着出賣。在這方面,民主派沒有令市民失望。但對香港市民未有的民主權利,在爭取中就不能說不可以妥協。在妥協中漸進地實現民主,是廣大市民的希望。但願民主派也不要令市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