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創富:業績期用ELI投資

衍生創富:業績期用ELI投資

上周多家主要銀行股先後派發成績表,最為市場關注的滙豐控股(005)及恒生銀行(011)已相繼交出了優於市場預期的業績。上半年股價一直落後於其他藍籌的滙控,在公布業績翌日更成為帶領大市突破15000點的火車頭。由於市場早前對滙控業績表現預期參差,相關ELI曾出現約半個月的沉寂期,如今雨過天青,遂有投資者以ELI入市,作為減低追入風險及間接收取股息的工具。
由於滙控基本因素穩定,其相關ELI一向不乏捧場客。然而,由於在新會計制度因素影響下,市場對這次業績看法不一,令股價一直受壓,就連滙控ELI亦不能幸免。股價走勢欠明朗,導致ELI投資者亦較為審慎,其ELI的市場佔有率一度由6月的85%跌至7月中旬的60%。

與正股各有千秋

不過,隨着該行錄得有史以來最高的中期盈利,業績問題明朗化,股價在消息刺激下已先行躍升,不少投資者看準機會再以ELI入市,滙控ELI的回報亦較一、兩個月前吸引。好像44天期接貨折讓98.5%的滙控ELI,年息回報便有7.36%,若果以投資額10萬元計,潛在回報便約有880元。
ELI於除淨日後,年息回報一般會較高,因為當正股宣布派息後,這個因素會反映在ELI的年息潛在回報,令投資者可間接收取股息。
有投資者會反問,若果想收取股息,為甚麼不直接在現貨市場購入正股,而要透過ELI投資?
倘若斥資約10萬元直接從市場買入滙控正股,以現價約128元計,理論上可買入正股約781股,持有至除淨日之後,可取得約850元的股息,單看利息回報,與投資ELI的差距並不大。然而,以收息為主的ELI,在投資開始時已將年息回報由投資額中扣除,即10萬元的ELI投資,並不需要付足10萬元,變相預先支付年息。
此外,以上述個案為例,現價128元計,98.5%折讓價,接貨價為126.08元。滙控除淨後理論價約為126.9元,投資者如直接買正股,要待股價升至買入價時,股息才真正袋袋平安。若投資於ELI,只要正股到期時無跌穿接貨價,投資者已可取回10萬元的本利。如正股除淨後下跌,ELI的折讓價接貨特性,亦能減低高追風險。當然,若果滙控股價短期內急升,投資ELI便不能分享正股升幅的回報,只能收取年息,這時候直接買正股可能更為合適。

進可攻時退可守

相信大家已了解到業績期以ELI投資正股的利弊,除了滙控和恒生外,大家亦可留意兩家本地銀行股,當中包括已公布業績的東亞銀行(023)及快將派成績表的中銀香港(2388)。由於市場看好下半年香港息差持續改善,加上經濟復甦持續,這兩家本地銀行股的股價在過去1個月已升達6%至1成,倘若看好兩股前景但又不想冒高追風險,以ELI收息或折讓價入貨,可收攻守兼備之效。
麥格理證券(亞洲)有限公司
衍生工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