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日本軍國主義者懷着兇殘掠奪中國的野心,悍然在一九三七年發動侵華戰爭,導致逾三百萬中國無辜老百姓傷亡。
三六年底的「西安事變」發生後,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被迫與中共合作抗戰。眼見國、共合作已成定局,日本恐對其侵華行動不利,於是在翌年七月七日先發制人,藉口日方一名士兵失蹤,發炮攻佔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隨着蔣介石正式宣布全民族抗戰,持續八年的抗日戰爭幔幕正式揭開。
抗戰初期,日軍採取速戰速決的戰略,兵分多路,向華北、華東沿海地區進襲。國民政府則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策略,重點截擊。三七年八月,日軍攻陷北平,兩日後天津陷落,日軍繼而進侵山西,為中國軍隊重創於平型關。
「南京大屠殺」死30萬人
同年十月,華北一帶相繼失守,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準備長期抗戰。十二月,南京淪陷,日軍展開「南京大屠殺」,被害者達三十萬人(一說十萬人)。次年,國軍再度痛殲日軍於台兒莊,但在日軍大量增援下,華中地區亦被攻陷,廈門、廣州、武漢等重鎮亦相繼棄守。
其後,日軍因戰區遼闊,兵員不敷分配,乃改而誘使國民政府要員汪精衞至南京籌組偽政府,以統治淪陷區。日本又誘迫英法封鎖滇緬公路和滇越鐵路,與蘇聯訂立友好條約,使中國陷於孤立。這段時期,國軍對日作戰,極盡艱苦,但仍奮勇抵抗,屢敗敵人,三次長沙會戰,更痛殲日軍,取得大捷。
從三七年開始,中國獨力抵抗日軍的入侵,直至四一年底,太平洋戰事爆發,日本向英美宣戰,中日戰爭遂與二次世界大戰合併為一,蔣介石被推舉為在盟軍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國軍開始反守為攻,逐漸收復失地。四五年八月,美國以原子彈轟炸日本的廣島、長崎後,日本人知大勢已去,於八月十四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慘勝」後,國民政府兵疲力竭,以致無力抗擊迅速崛起的中共軍隊,最後失去政權,在四九年底撤退台灣。
然而,戰後的日本,似乎從未認真反醒該國的戰時暴行,近年除了日本右翼組織在釣魚台興建燈塔、日本首相年年參拜靖國神社、篡改侵華歷史教科書外,日本國會還企圖修憲,從根本上改變日本軍隊的防禦性建軍本質。日本連串的對華挑釁舉措,令人隱隱感覺到:日本軍國主義正在死灰復燃……
關鍵人物
堅毅統帥誓要戰鬥到底
蔣介石1887-1975
「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自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對中國步步進犯,三七年「蘆溝橋事件」爆發,所有和平希望破滅,蔣介石矢言:「拼全民族生命以求國家生存」,誓與日軍戰鬥到底。戰事展開後,為免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受炮火摧毀,國軍毅然決定在七月底棄守北京。儘管華北失陷,蔣介石卻出乎意料地在上海部署重兵,阻擋日軍推進達三個月之久。上海失守後,首都南京繼而淪陷,蔣介石則坐鎮華中重鎮武漢,指揮國軍抗戰。三八年十月至武漢失守後,時任行政院長的汪精衞敦促國府以日方新開的條件作和談基礎,遭蔣介石斷然否決,蔣並建議開除汪精衞的黨籍,足見其抗日決心。
力主抗戰壯大共軍勢力
毛澤東1889-1976
「我們確定的政策應當是百分之七十作擴張,百分之二十對付國民黨,百分之十抗日。」西安事變發生翌年,中共在發表「共赴國難」宣言後,從毛澤東告誡黨內幹部的這段說話可知,他從一開始就將中共在國共合作抗日的行動,定義為擴張勢力,避免國民黨的進攻的一種手段。
四一年初,新四軍與國軍發生衝突,國民政府決定解散新四軍,然中共立即任命陳毅為軍長,並將新四軍的規模擴充至七個師,史稱「皖南事變」,幾令抗日戰線為之瓦解。抗戰後期,中共軍隊迅速坐大,尤其林彪的軍隊左衝右突,令中共控制的範圍大肆擴張。毛澤東帶領共軍在日本投降後的遼瀋、淮海與平津三大戰役中,挫敗已臨衰竭的國軍,「奪得江山」。
千古漢奸籌辦傀儡政府
汪精衞1883-1944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九一○年行刺滿清攝政王失手後被捕下獄的汪精衞,因在獄中寫下此詩而聲名大噪。早年已加入同盟會的汪精衞,在辛亥革命後,跟從孫中山先生,繼續未完之革命職志。
北伐成功後,汪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外交部長等職,是當時國民政府的「第二號人物」。抗日爆發後,初期支持抗日的汪精衞,在華中重鎮武漢失手後,改而主張對日妥協,並於四○年三月,在南京籌辦一個五院制傀儡政府,從此被斥為「千古漢奸」。外界分析,汪精衞所以叛變投敵,因他認定中國不可能打贏對日戰爭,同時他又認為蔣介石篡奪了他作為孫中山的接班人地位,第三,是他關心日佔區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