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顧雛軍)不熟,企業(格林柯爾)我也不太熟。」曾經在「顧郎之爭」中,為格林柯爾董事長顧雛軍講好話,帶頭與香港經濟學者郎咸平抗衡的北大廣華管理學院副院長,亦是大陸著名經濟學者的張維迎,隨官方在本月初證實顧雛軍因涉嫌經濟犯罪被捕後,終在近日開腔,與顧雛軍劃清界限。大陸部份經濟學者的形象,亦因顧雛軍事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蕩然無存。
個別學者當企業代言人
張維迎三個字近期頻頻出現在各大網上論壇。網民以毫不客氣,幾乎人生攻擊的字眼強烈抨擊他之餘,還質疑其牛津大學博士的學歷。
毛主席對知識分子有一個影響巨大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比喻,用在今天,也是完全適合的。根據公開信息,目前大陸的經濟學者,尤其是主流經濟學者,與資本家的關係千絲萬縷,大多充當企業,特別是民企的代言人。
又如曾被傳媒和網民批評的蕭灼基,同時擔任大唐電信、中集集團和清華紫光三家企業的獨立董事,年薪六萬元人民幣;張維迎任國旅聯合獨立董事,家世界連鎖商業集團的獨立董事,年薪不詳;高尚全任寶鋼股份獨立董事,年薪二十萬元(不包括出差費),以及寧波海運獨立董事,年薪八萬元人民幣……
張維迎教授既是大陸著名學府北大的校長助理,亦是當前經濟學界中最有名望的年輕經濟學者,同時又擔當政府決策諮詢的經濟學者。一個對政府決策和社會有如此影響的學者,實不應輕言為企業強出頭。
《證券時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