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和長崎捱了兩顆原子彈後,日皇裕仁不久便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但究竟導致逾二十二萬人死亡的兩次原爆是否真有必要?這個牽涉戰略和道德的問題,史學家至今仍爭論不休。
「美國花巨資製造原子彈,當然認為應該要使用它,但當我看見那些受害者,一般人是會相信當時根本毋須投擲原子彈。」廣島和平紀念館館長畑口實說。但在太平洋另一邊的美軍老兵羅斯說:「當然必須扔原子彈,原爆結束戰爭,拯救了很多人命,如果不用,數以萬計的美軍可能會被殺。」
沒有原爆 日也會鬧大饑荒
領教過日本皇軍在塞班島和硫磺島視死如歸的精神,美軍曾經就是否應該強攻日本本土有過一番掙扎,美國認為是原子彈恐怖的破壞力震懾了日本政府,迫使日皇不得不自動投降,免除了一場血腥的登陸戰。
但日美兩國都有不少年輕人質疑,杜魯門政府決定要原子彈其實是阻嚇前蘇聯,趕及紅軍趕到前收拾日本,阻止前蘇聯向東方擴大影響力。支持投擲原子彈的史學家弗蘭克甚至認為,即使美軍不出手,當時被封鎖的日本遲早會出現大饑荒,加上紅軍準備在東北方猛攻,餓死和戰死的人都可能會超過原爆受害人數。
畑口實卻依然反問:「美軍可以投擲在小島或軍事基地,但他們要選擇了一個完整的城市作為目標,我不明白為甚麼要這樣?雖然不可以說是一次實驗,但肯定是無需要。」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