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差事 - 陶傑

好差事 - 陶傑

特區時代,最幸福的工作是為任何華文報紙寫所謂社論。
華文報紙的社論作者,雖然不具名,從胡政之時代的中華民國大公報開始,在那堆文字後面,似有一個瘦削中年男子,戴着一副徐志摩型的小圓黑框眼鏡,穿一襲瞿秋白式的青布長衫,發黃的手指夾着一截短煙,在黃昏的窗前,遠眺着上海英租界的一片青灰的屋頂(為甚麼是英租界?因為只有在所謂帝國主義的庇蔭下,中國的文人寫起社論來骨脊才夠硬、聲音夠大、也比較諍諍敢言),他把手上的煙灰輕輕一彈,終於有了靈感,長嘆一聲,坐在燈前,揮筆直書:「方今國事蜩螗,政勢日蹙,英美列強環伺於遠,暴日戾俄謀動於亟,國府豈可不振作乎?委員長若能與延安之毛先生精誠合作,幸勿蹈兄弟鬩牆之轍,毋使親痛者我,仇快者彼,則薄海之內,莫不雀躍同欣,共創我中華盛世,使四萬萬人共浴民主自由之光輝,則國稷幸甚,庶民幸甚!」

從前華文報紙的社論,最保險的一句開頭是「方今國事蜩螗」,最安全的一句結尾是「國稷幸甚,庶民幸甚」(因太深奧,八十年代後改為「國家幸甚,人民幸甚」),遇有國難當前之突發事件則「開天窗」,在這些儒家淚水濃稠的文字之間,看得見那副「書生論政」的枯槁臉孔(因為報社的工資,北洋時代僅十塊大洋外加兩斗米開始),而且令人暗自明白,他的口袋裏一定還有一條發黃的手帕,準備用來咳咯肺病的血塊。
華文報紙社論的作者都不想坐牢,卻又很希望蔣先生在廬山坐在藤椅上搧扇子避暑時能細讀他們的大作,然後一拍大腿,吩咐副官:「伊講得蠻有道理,快去查查是啥人,給我請上廬山來」,然後上演一齣「與蔣委員長一席話」的代表作。
毛主席把全國的社論作者改造成狗,只剩下前殖民地的香港,社論寫作尚是一門「專業」:「政府宜未雨綢繆」、「部門應加強問責」、「作出改善刻不容緩」、「責任誰屬見仁見智」、「成果如何拭目以待」。從前得蒙彭定康和霍德召見於港督府,也是社論作家畢生榮耀,後來「董生」上台,向十家報館的主筆發帖吹風,到頭來只有兩家赴會,另外八位作家,早已相約寧願在酒家一起打麻將。
社論作家若有月薪十萬,「未雨綢繆」、「加強問責」、「刻不容緩」、「見仁見智」、「拭目以待」五句,各值二萬元,這份好差事,比林D8更爽,羨煞全港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