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方案還未出台,一場法治風暴突然掩至,特首曾蔭權的民望提早受到考驗。曾不惜以行政手段代替立法,解決執法機關以竊聽取證的法理問題,令法律界群起而攻,質疑他以人為法。有政界人士認為,港人對法治重視程度甚於民主,今次正好提早考驗曾的管治能力及手段,若處理欠妥,觸發民憤,加上之後政改出台,曾民望隨時大跌。
官員可罵 惟曾不能罵
有熟識曾蔭權的商界立法會議員指出,吸收了前任董建華事事插手,最後卻成為最大政治箭靶的經驗,曾上台後明顯刻意與可能演變成政治危機的事件保持距離,「佢唔會表現得漠不關心,重話自己好關注,但另一方面又會將具體事務交畀局長搞,好聽講就係佢政治藝術比老董高,唔好聽講,就係等有乜差錯,等班下屬幫佢頂。」該議員以程翔、內地豬鏈球菌事件為例,曾都是將事件交由局長對外解畫。
有民主派議員引述一名政府高層私下透露,現時政府甚麼高官也可以罵,惟有曾蔭權不能罵,「佢(該官員)重話,有政府極高層同佢講,好嘢要留畀特首講,其他衰嘢就我哋負責。」不過該民主派議員認為,曾民望高,顯示市民對他有期望,他愈想避愈避不了,「佢(曾蔭權)可以閃去邊?好似今次咁,個行政命令係你曾蔭權簽,就算你推畀李少光回應,市民最後一定會算到你頭上。」
違人權法治 定會上街
今次事件將真正考驗曾的拆彈能力,因為市民或許可以容忍沒有雙普選,但一說到危害人權、法治事情,大眾絕不會輕易放過政府,正如當日政府一意孤行為23條立法,結果不但民主派,連中產、專業人士及商界也上街遊行,若曾處理稍有失誤,今次事件隨時變燎原野火,令曾民望大跌。
45條關注組梁家傑昨日舉了一個例子,他有兩個來自專業界的朋友,曾參加頭兩次7.1遊行,今年7.1沒有出席,但不代表他們不支持民主法治,只是想給曾一個機會,若他做出任何違反民主、法治事情,他們定會再上街。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