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銀行成本比率高值得留意

投資學堂:銀行成本比率高值得留意

上市公司理論上需要向股東交代,相比非上市的私人公司,上市公司更加注重成本及收入這兩大環節,尤其是銀行股,故在銀行的業績報告中,大都會列出成本與收入比率(cost:incomeratio)及成本效益比率(costefficiencyratio)。
筆者察覺,當盈利及前景不俗時,焦點大都會放在收入上,但當盈利前景欠佳時,焦點便則會放在成本控制上,正如開源節流,不能開拓到新的收入來源時,便惟有向成本控制方面着手。
滙控剛公布的業績中,其成本與收入比率在過去3個「半年」周期正在緩慢上升,由2004年上半年的46.2%增至本年上半年的48.5%,其成本效益比率亦有類似趨勢,由去年上半年的49.7%增至本年上半年的51.6%,在眾多業務中,Corporate,InvestmentBankingandMarkets(CIBM)業務可能是引致滙控成本增加的其中一項主要因素。CIBM亦是滙控唯一一項出現除稅前盈利倒退的部門,在上半年其稅前盈利下降了18%。
至於CIBM部門成本大增的原因,除了在「GroupChairman'sComment」中指出,是由於「yieldcurvesinmostmajorcurrenciesflattened」所致外,據市場估計是該部門在過去12個月出現了龐大的人事變動,其間CIBM部門增聘了1500多名員工,粗略一計這些「專才」的薪酬已可知其支出不少。

滙控本地難再節流

談到成本及員工方面,在滙控的五大業務地區──歐洲、香港、其他亞太區、北美反南美,在個人財務業務上,香港的成本與收入比率僅得23.7%,商業銀行業務上,該比率亦僅得28.1%,在這兩大業務方面,香港的成本與收入比率是5大區域中最低的,反映滙控在本港區的成本控制頗為不俗,原因之一相信是香港區員工較少的關係。滙控在香港區的員工僅得25260人,佔員工總數的10%,是五大區中員工人數最低的,但香港區的稅前盈利貢獻乃5區的第3名,雖不及歐洲區多,可是員工人數僅是歐洲區的34%,相對上本港區的成本效益頗為不俗。
前日滙控的鄭大班指本港是已成熟市場,本港的銀行業務較難獲得較大的增幅。正如上文所講,當公司無發掘到新資源時,便要從成本方面下工夫,假若一如鄭大班所料,下半年本港的銀行便可能要從成本方面着手了。
由於滙控在本港的成本比率已頗低,進一步發揮空間有限,反而投資者不妨留意那些成本比率較高的銀行股,因為它們可減省成本的空間較大。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