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經常頭暈眼花、出現貧血迹象,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這些隨時是患上海綿狀血管瘤的先兆。有人被貧血問題困擾十年,一直找不出原因,直至今年初利用香港大學醫學院新引入的雙球囊內窺鏡檢查,才發現患上海綿狀血管瘤;港大教授解釋,新的技術可以診斷出與小腸有關的致命疾病,包括小腸癌。 記者:張嘉雯
「九二年嗰時試過響巴士度暈咗,送咗去急症室,輸完血就出院,成日都要輸血。」今年三十多歲的鄭女士,十年前開始出現貧血症狀,血色素非常低,需要服用鐵丸補充鐵質,令排便不暢通,而且長滿暗瘡,最初兩年更要每個月入院輸血。
鄭女士自言最擔心是患上癌症,照過胃鏡、大腸鏡、小腸X光鋇餐及檢查骨髓也找不出原因,大便中也沒有滲血,直至今年接受新內窺鏡檢查才查出真相,知道患上海綿狀血管瘤,直言「成個人鬆晒」,「以為女人貧血好正常,𠵱家排期做手術,第日唔使再食鐵丸,覺得好開心。」
過程約需兩小時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去年引進雙球囊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港大內科學系副教授王振宇表示,小腸的疾病包括潰瘍、良性瘤、癌症、血管損傷、克隆氏病等,患者會出現貧血、腸胃出血、腹痛、腹瀉及體重下降等病徵。
王振宇解釋,傳統的檢查方法如胃鏡、小腸X光鋇餐、電腦斷層掃描照相術及膠囊內窺鏡等,敏感度低、操作時間長、不能抽取組織檢查,也不能即時作出治療,會出現漏診或誤診的情況,若進行外科手術檢查則要全身麻醉及切開腹腔。
港大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黎錦泉解釋,傳統技術未必能檢查出致命疾病,新技術則可克服此障礙,可以檢查整條小腸,抽取組織作檢驗及直接治療疾病。雙球囊內窺鏡長二百厘米,鏡外包有一條膠管,在鏡及膠管尖端均附有球囊,醫生可控制球囊充氣和放氣,透過膠管和內窺鏡交替移動,令內窺鏡逐步進入小腸。
檢查分兩部份,先從口進入檢查小腸首三分之二段,再從肛門進入檢查下三分之一段,整個過程約需個半至兩小時,病人需接受局部麻醉,大部份人毋須留院。港大醫學院由去年十一月至今,利用新技術為二十名病人進行小腸檢查,成功為十人確診,並發現另十人沒有小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