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005)及恒生(011)公布業績之後,股價一度上升,但在昨天尾市卻出現獲利回吐。證券行搶閘推出的分析報告對滙控前景意見分歧,由跑贏大市以至跑輸大市也有。
在外界來看,從事證券分析的從業員薪高糧準,是一項優差,但其實風光背後亦有辛苦的一面。
例如滙控星期一下午公布業績,證券行在翌日便要發表分析報告及投資建議,這麼短的時間要先消化那麼多的財務數據,然後作出有深度的分析,不但事前要花很多時間準備,業績公布之後亦要不眠不休。所以一些大行的分析員只會跟進某一特定行業的其中十隻八隻股份,因為單是要做公司訪問、盈利預測及給予投資建議,已花去很多工作時間。
看回眾多外資行的投資建議,最低的目標價是112元,比對現價還要低逾10%。減持的原因是經營成本繼續上升,特別是歐洲業務的呆壞帳撥備可能會上調。至於最樂觀的目標價是146元,理由是中期業績勝預期,新會計制度未對滙控業績帶來重大負面影響。
假設不同結論異
最低目標價112元是由花旗預測的,而最高目標價146元是由高盛所提出,兩間都是美資行,為何分別那麼大?這說明了一點,就是證券公司的分析報告不能盡信,只可作參考。
可能兩間證券行的分析原則上都是正確、符合科學精神的,只不過大家的假設不同,才會有不同的結果。哪份報告較「正確」,便要視乎哪間證券行報告的假設較接近現實。至於怎樣才算是正確假設,是沒有標準的。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