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旅遊難振

李怡專欄:旅遊難振

許多人都認為,前年底開始香港經濟從谷底回升,很大程度是拜內地開放來港自由行所賜。特區政府也不斷催谷旅遊業,視之為重振經濟的靈丹妙藥。
然而,不久前的一項調查發現,香港對內地自由行旅客的吸引力大幅下降。受訪自由行旅客對香港普遍有七種不滿,不滿的人數較去年大幅增加。於是,旅遊業界表示,這項調查是一個警鐘,有關方面須從各個方面加強旅遊吸引力啦。
這種反應實際上是沒有針對問題焦點的廢話。問題焦點在哪裏?就在自由行旅客對香港的七種不滿上面。哪七種不滿呢?依次是環境污染(39%,指表示不滿者佔受訪者的比例,下同),普通話水平不足(38%),缺乏旅遊設施(33%),交通擠塞(32%),香港人傲慢(29%),文化水平低(25%),銷售方式不誠實(25%)。

這七種不滿,雖與旅遊業不無關係,但大體上是香港整個城市的問題,要解決須長期努力,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無法通過一些行政措施或硬體設置,就能改變的。
七種讓自由行旅客不滿的現狀,也不是突然產生的,它們一向以來就存在。去年受訪者對香港的這七種不滿,比例都大致上是個位數,而今年就以倍數增加。難道一年下來,香港的環境就三、四倍地增加污染?香港人的普通話水平更直線下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問題不在於香港具有這七種被指為「不滿」的地方,而在於內地自由行旅客的要求變了。一年前,剛開放來香港自由行的時候,內地旅客帶着一種好奇心,懷着新鮮感,要來看一下這個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東方之珠,買買東西、到金紫荊廣場拍拍照,就滿足了。其他的不滿沒有浮上心頭,也不在意。但現在,香港已不新鮮了,內地客也更挑剔了,於是七種不滿大幅上升。
七種不滿是不能在可見將來消除的。既如此,那麼香港經濟的發展就顯然不能依賴旅遊業,至少不能依賴以內地旅客為主要對象的旅遊業了。九七前的旅遊業也發達,靠的是外國遊客。那時的強項何在?可以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