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 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北京)研究員
中國民眾以前只是在教科書上看到罷工、罷市的描述,據說,那是資本主義社會剝削人所導致的,是工人階級反抗資本家和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形式。然而,近年來,中國民眾又零零星星地從報刊上讀到工人罷工的報道。罷工似乎以交通行業較為頻繁。比如,去年寧夏銀川曾發生出租汽車罷工事件,而北京的公共汽車公司曾多次發生小規模罷工事件。最新的一宗罷工事件是八月一日,安徽合肥市計程車衝擊罷工,六千多輛計程車停駛。
不過,今日官方媒體對這些罷工決無讚美之詞,相反,那些領頭者被稱為「鬧事者」,並遭到鎮壓。而大多數罷工人員,通常被官員或媒體形容「不明真相的群眾」。
寧可管錯不能不管
群眾當然完全明白真相,也正因為他們明白真相,才會有罷工發生。計程車司機之所以頻繁罷工,原因在於,在中國,計程車運營採取特殊架構:計程車司機大多數歸屬計程車公司,即使他們已買了計程車,並承擔運營的全部風險,但每月仍須向計程車公司交納高額的「車份兒」。
這樣,計程車公司穩獲收入,司機則付出極端艱苦的勞動,所得收入相當微薄,並很容易受到油價等因素的衝擊。本次合肥計程車司機罷工,就是由於油價連續上漲而計程車運價沒有相應上調,導致司機收入銳減。
多年來,一直有很多人呼籲中國政府改變計程車市場這種不合理的架構,由計程車司機直接向政府申請牌照。然而,政府卻始終不願意改變這一點。原因在於,計程車公司經營者因為穩獲利潤,而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他們中又不乏高幹子弟,因而能極大地影響政府的相關決策。政府也願意相信這些計程車公司的說辭。經營者會說,假如取消了公司這一管理層次,數千、數萬計程車司機就將無人管理,計程車市場秩序就會陷入混亂。
內地黨政幹部向來就患有「不穩定」或「市場混亂」恐懼症,因而,他們寧可管錯,也不能不管。他們相信,借助於計程車公司多少有點黑幫性質的管理,可以控制眾多計程車司機。如今各地發生的罷工事件,將使政府更離不開計程車公司。
這樣,中國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計程車市場利益共謀格局:計程車公司甘當政府控制司機的工具,作為回報,政府默許計程車公司肆意剝削司機,並在司機試圖反抗公司不合理管理時,予以強力彈壓。
這樣的格局,不光存在於計程車行業,在沿海工業發達地區,各行業普遍都是這種格局。政府官員渴望政績,而政績的主要指標就是GDP和所謂的「社會穩定」。湊巧,工廠主可同時為政府官員提供這兩者。作為回報,地方政府官員通常會默許工廠主任意對待工人。一旦工人試圖反抗,則不惜動用警察予以鎮壓。這正是中國保持勞動力價格低廉的秘密。十幾年來,扣除物價因素,內地沿海一帶工人的工資幾乎原封不動,甚至略有下降。
市場聲譽不斷跌落
因此,中國的市場體制,從一開始就帶上了血腥的味道。當然,贊成市場的人士會反駁說,中國所發育的市場,乃是被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扭曲的市場。正是因為政府默許乃至慫恿企業主隨心所欲地壓迫工人,所以,企業主的行為已被嚴重扭曲。一個號稱社會主義的國家的企業主,比任何真正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主都要殘忍、冷酷得多。這種辯護是有道理的。但這樣的辯護能在民眾和知識分子中拯救市場的聲譽嗎?
市場的聲譽在另一個領域同樣遭到侵蝕:民營企業家在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中與權力合謀,變戲法似地聚斂不義之財,每當這樣的醜聞暴露後,人們記住的,只是民營企業家的貪婪,而不是政府官員的貪婪。
於是,中國以市場化為目標的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過程,竟然同時就是市場聲譽不斷跌落的過程。這樣的悖論,困擾着內地真誠的市場經濟支持者和民營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