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港人三大醫療誤解

消除港人三大醫療誤解

李兆富 獅子山學會政治及研究總監

過去幾個月以來,政策官員開始向傳媒放風聲,透露部份公共醫療改革的建議,可以算是一個非正式的民意諮詢。沙士過後,港人提高了對公共醫療問題的關心,民間對今次改革的反應似乎比預計來得大。另外,醫管局近來的人事變動頻仍,加上政客開始對醫管局的問題亦步亦趨,有關醫療改革的討論相信將會激化下去,而且變得非理性。
據獅子山學會觀察所得,政府每次嘗試公開討論醫療改革,都無功而回,主要是因為港人對公共醫療有三大誤解。首先是以為由私營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必然是昂貴而且服務質素沒有保障;其次是相信單以政府的資源及管理,便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醫療需要;最大的誤解,是認為政府有絕對的責任,去照顧所有人的醫療需要。

市民過份依賴政府

政府控制的龐大資源,亦使不少人以為政府能完全控制任何社會事宜。自一九七○年代的福利主義擴張,市民更加對政府產生了一種超然的信賴,甚至期望政府會照顧所有問題。政客市民公務員一遇上問題,首先便主張政府干預,這種想法絕非出於偶然。
公共醫療系統內的成員,特別是管理階層,不得不考慮自身存在的肯定以及保障既得利益,所以他們樂於見到市民繼續對醫管局的依賴。政策局推行醫療改革,除了在外面對壓力,公共醫療系統內的抗拒,更是最大的阻力;所以一直以來,公共醫療改革的建議都是無疾而終。
另一方面,改革亦意味着不少現職的前線醫護人員不但沒有機會在醫管局內晉升,而且更有可能要外出私人執業。過去數年,便有不少有實力的醫療人員早就洞悉先機,先行離開醫管局。
事實上,香港的醫療系統除了一般的基礎醫療服務,幾乎全部由政府壟斷。結果是,政府以近乎免費的公營醫療,將所有私營醫療服務的空間完全抹煞。剩下來私家醫院可以提供的,只有相對昂貴的超級貼身高水準服務,或者是整容激光糾正近視等非正式醫療項目等,令人產生錯覺,以為私家醫院只懂得做這些一般市民不一定需要的服務,而且收費高昂。

改革建議方向正確

事實只要市場存在需求,私營的服務水準和收費可以做到一樣合理,產科接生便是最貼切的例子。時下香港的中產家庭只要負擔得起,都會選擇到私家醫院生產。另一方面,私人執業的醫生亦爭先打開這個市場,當供給增長高於需求,婦產科的醫療價錢實際上比以往平得多。
今次的改革建議,大方向是讓私營醫療服務有更大空間,讓消費者自行選擇及負責,將資源集中在緊急危疾及嚴重的傳染病。政策上,這些建議方向絕對正確,改革的成敗,就要看政府如何有效處理市民及醫護人員的個人擔憂,而非學術地討論財赤人口老化等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