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到訪,遲到了半小時,告訴我維多利亞車站滿是警察,地鐵關閉,迫得改乘巴士,但巴士也要改變路線,他不知道出了甚麼事,是否又再有爆炸襲擊,我們午飯後趕忙買了份晚報,原來是一名疑兇落網,就是七月二十一日在巴士上引爆失敗事件被閉路電視錄像的二十四歲男子奧馬。他和同日的另一名疑兇同住倫敦東區的公屋單位。
但是封閉地鐵與此無關,奧馬是在伯明翰郊外的一座房子裏被捕的;原來另有被疑為恐怖分子的人,在一列從北部往倫敦英皇十字的火車上,跟蹤着他的警察中途停下了火車,將他拘捕。這個人身份和角色為何,仍未透露。類似的拘捕,在全英國進行中。
恐怖襲擊最大的損害,除了人命之外,就是令全城甚至全國全球的人害怕,不知下一次襲擊從何處來,感到孤立無助;所以警方的策略,就是以迅速拘捕疑兇及破案,爭回主導。
拘捕奧馬,當然輿論一致稱讚是突破,但同時也帶出了一連串會令貝理雅頭痛的問題。即時的疑問是:拘捕奧馬時,警方用了一種叫Taser的槍,能即時把人擊暈,理由是預防他有任何舉動,引爆身上可能藏有的炸彈;同一理由,令警方擊斃了無辜的年輕巴西電器技工曼尼徹斯,為甚麼對待曼尼徹斯又不用Taser槍?警方沒有解釋,只是說自七月七日以來,其實有多次遇上到要考慮執行「即殺令」,但是終於按捺着不動。既然如此,曼尼徹斯就死得更冤枉了。
反恐是沒有萬全之策的,但是提高許可的暴力,遠不如加強偵查和破案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