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業必須改革

中國石油業必須改革

江涵陽 留美金融學博士

中國國有企業,特別是石油三巨頭這樣的超級國企,不論在哪裏掛牌上市,只要國有股佔大多數,就會被人認定受政府控制,正常商業行為也會被說成是執行政府意圖。西方媒體常以此炒作,給企業業務造成不利。而中國國力日益上升,則加大了一些人心中的疑懼,對石油這樣的戰略資源為中國國企間接參與或控制,許多外國政府、企業、輿論和特殊利益團體會本能地抵制。
在市場化、私有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人們很難拒絕一般企業的市場行為,但國有制就授之以柄。所以,走出國門的國企常會發現,其所有制性質在一些場合會成為不利因素。如期待靠「走出去」滿足國內能源需求,就必須因應形勢,改換方式,多頭並進。
中國石油業的特徵可用兩字形容:國有;或者說四個字:國有壟斷。雖然近年來,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已出現在石油流通領域,尤其是零售階段;但整個行業從上到下、從裏到外,國有壟斷十分明顯。特別在上游,即從勘探、開發、生產直至管輸這一節,國有石油公司控制率達100%。雖然最近有民營資本投資油井的報道,但產量微不足道。中國內地還沒出現真正的、民營的、具有顯著上游業務的石油公司。

促進業內競爭

與此截然不同的是西方,包括北美、西歐、澳洲等地區的石油業,雖然少數行業巨頭牢牢佔據從技術研發到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業中更有千百家中小型石油公司生存、競爭、發展。這些公司千奇百態,有的是專項技術導向、也有的靠某一產品為其他公司提供服務。更多的是以資本為主,即通過一定投資先拿下勘探權或開採權,進行一定勘探作業後,再行融資擴大,林林總總,它們使得整個行業充滿生機。
因此中外能源合作時,會經常出現不對稱,談判桌上坐在三大國企對面的,除埃克森、雪佛龍、殼牌、BP、道達爾等公司代表外,常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總裁乃至「個體戶」。反過來也一樣,海外石油公司帶着技術、資金或區塊資料來北京找合作夥伴時,往往發現除了三大家,他們幾乎無門可投。
立足在單一所有制基礎上的中國石油業,曾在艱難歲月裏為國民經濟工業體系的建立,為國家的獨立和安全作出了貢獻,直到現在仍然是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但是,其單一壟斷性已無法適應今天的中國經濟格局,無法適應今天的國際業內競爭,它也不能完全勝任國家新的「走出去」的戰略要求。中國需要新型的行業格局。
但在目前,三大國企的擔綱作用不會變化,它們仍將是中國能源的柱石。因此,針對這個戰略性行業的變革,必須大膽而又謹慎。發展和催生其他所有制形式(民營、合資、外商獨資等等)的石油企業,不能以削弱三大國企,動搖石油安全為代價。相反,逐步引入其他形式的石油企業,是為了促進業內競爭,使現有國企更富有生命力。

保障能源安全

事實上,從業內老牌巨頭英國石油公司(BP),到今日燦爛的新星如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等,都證明政府的大股東地位、對國家的使命感和市場機制,可以達到對立統一和有機結合。
作為第一步,中國政府可鼓勵、組織和協助民營資本走出國門,在海外發展。這樣,一方面可以把對國內能源體系的衝擊減到最小,利用海外資源市場培育新型的石油公司,同時借助民企的靈活機制和易於接受的所有制形式進入海外上游,為能源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中海油案 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