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痛經是指月經前後或月經期間出現下腹脹墜疼痛。臨床上分原發性與繼發性二種,原發性多在青少年時期初潮後不久即出現,與內分泌、精神、神經因素、遺傳及體質因素有關,而子宮本身因素如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過份前後傾屈,子宮頸口或子宮頸管狹窄,均可引起疼痛。繼發性則多在年紀稍長後出現,多由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或盆腔腫瘤等引起,從中醫角度來看,本病多為肝鬱不舒、氣滯血瘀或寒凝經脈、氣血不暢所致。
下面介紹五種簡單易行的外治法,以供參考;但若疼痛較甚,甚至影響日常工作,應找醫生檢查,找出病因,以便對症治療,免延誤病情。
1.取吳茱萸、香附、桃仁、紅花各四錢,粗鹽一包(約半斤),混和漬灑小量白酒炒熱,先取一半用布包裹,熱熨臍下小腹痛處,冷後更換另一半,每日一至兩次,每次半小時。
2.雲南白藥適量與白酒調成稀糊狀,填於臍孔處,外用膠布固定,每日二至三次,每次十至十五分鐘,連用三至五天。
3.取益母草、香附、乳香、沒藥、元胡各七錢,水煎一小時,待水溫降至攝氏五十至六十度,浸腳十五至二十分鐘,每日一次。
4.取白芥子四錢研為細末,加麵粉適量與米醋調為糊狀,睡前外敷腳掌前三分之一凹陷處,包紮固定,次晨除去,連用三至五天。
5.取速效救心丸五粒研為細末,置於傷濕止痛膏(膠布)中央,外貼臍下關元穴、氣海穴(將臍孔與陰埠曲骨上緣連線劃作五吋,臍下一吋半為氣海穴,臍下三吋為關元穴),每日一換,每月經前三天開始敷貼,可有預防作用。
撰文:卓健中醫醫療中心黃嫦
逢周二至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