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菠蘿是香港常見的水果,但在歐洲,菠蘿卻一度是帝王享用的珍品。菠蘿原產自南美洲,1513年西班牙人始傳入歐洲;到了十八世紀初開始在英倫本土當是奇異品種種植,成為貴族時尚。掛在肯盛頓宮的一幅油畫,繪的就是查理斯二世的御園總管向他獻上一個菠蘿。
從亞熱帶移植到溫帶,栽培菠蘿要花大量心血金錢,特別是要營造出適當的溫度和水份。名家莊院大建專門設計的菠蘿坑,而當時的園藝展覽,莫不以菠蘿為最重要的展品。可是,十九世紀中葉之後,潮流為種植蘭花取代,菠蘿坑也成了歷史陳迹──直至1992年,當時奮力重建沉埋了七十多年,在康沃爾郡的赫里根廢園的一隊人,在園子的一角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磚砌裝置。研究之下,確定這正是個原裝菠蘿坑,於是決心用「古法」再培植出古代品種的菠蘿,看看是怎樣的一回事。
這個工程浩大極了,涉及不知凡幾千噸的新鮮馬糞及鍥而不捨的思古幽情。簡單地說,菠蘿坑要靠馬糞混合了稻草發出熱氣烘暖,這個過程要二十四小時看守,因為過熱會焚燒起來。赫里根園的團隊多番試驗,又從非洲覓得菠蘿品種,幾經挫折,四年苦等,碰巧就在威爾斯親王來訪前不久,菠蘿荊吐出了花蕾。親王當下獲答允收成了就送他一個。十月菠蘿熟,正值英女皇金婚慶典;新割下的一個菠蘿,由隊長親自送到白金漢宮作賀禮。保安人員着令打開禮盒,驗明確是菠蘿,才由女官代女皇收下。女皇陛下降旨道謝,說當晚飯後剖開吃了,果然清甜香脆多汁。這個菠蘿平均成本沒一千也有六百鎊。我當然要去見識那個菠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