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專欄:等待交行脫胎換骨

曾淵滄專欄:等待交行脫胎換骨

我一直不很明白,過去幾年,每一次滙控(005)公布業績前,香港眾多大證券行總是猜錯滙控的業績,每一次都是低估了。既然有不斷低估的經驗,為甚麼不在下一次估計時估高一點?難道香港所有的大證券行聯手故意低估滙控業績,並藉此壓低股價入貨?
也許,因為我吹捧滙控已經十多年,在公眾的印象中,我與滙控掛了鈎,有時在街上,迎面一個陌生人看見我,第一句話就是:「除了滙豐,還有甚麼好介紹?給個號碼我啦!」
面對一位陌生人,除了介紹滙控外,還能介紹甚麼?是的,近兩年來我力捧的新世界發展(017),升幅比滙控更好,但是,我雖然持有新世界長達兩年,但畢竟不會超過這一個牛市周期,當我估計整個牛市周期已經結束,像新世界、嘉華國際(173)及嘉華建材(027)這一類股票也是會放掉,然後再耐心地等待另一輪的買入機會。
愛屋及烏,下次在路上碰上陌生人問我要號碼,我會給他3328。3328就是交行,日前讀了一份內地的財經報章,內有滙豐王冬勝的訪問,王冬勝即將擔任交行的董事,是滙控委派的,王冬勝在該訪問中大談交行的大計。
首先,王冬勝會設法改進交行的管理系統,安排交行的員工到滙豐實習,接下來是大力催谷交行的零售業務。在零售業務上,交行還是相當落後,只佔整體業務10%至20%之間,而銀行業發達的地區,零售業務應佔整體業務的50%至60%。眾多零售業務中,信用卡將會是交行將來努力推廣的零售產品。
現在,內地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都在尋找海外的策略投資者,但是,如果策略投資者的目的只是想持有股票、然後在股票上市後、禁售期過後賣出套利,則對金融機構並沒有甚麼實際利益,唯一作用是上市時可以製造聲勢。只有像滙控這樣,派高層進入,協助培訓,這才能使到這些公司脫胎換骨。
曾淵滄
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