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必須認清民情真貌

新政府必須認清民情真貌

呂大樂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必須承認,自從董建華先生下台之後,香港社會的民間情緒確實出現了一些轉變。最近,跟很多人談過這問題,發覺他們並不是對新的特區政府領導層充滿希望,並且對他們投下信心的一票,而是認為自己已見過最惡劣的情況,相信未來不大可能會較之前更爛、更差。
再者,對於新的政府領導,即使未必特別有信心,起碼心底裏還是抱着一點願望──希望情況不會再差下去,同時也期望社會上會有新的變數出現,令香港逐步走上佳境。
這種民間情緒在不知不覺間重新塑造了香港的政治形勢:先前那種覺得自處水深火熱的感覺開始消散,原來那種求變的迫切性亦緩和下來了。在市民的心中,「建華之亂」已告一段落;面對未來,大家小心翼翼,但亦願意給新政府一點時間,多一份包容。
民間情緒的轉變,見諸本地媒體在塑造社會議論話題的狀態。過去政府勢弱,在很多問題上自相矛盾,於是凡有新政策出籠或發生社會事件需由政府回應時,便會成為不同媒體中反覆循環再造的一個話題。
每日早上的新聞話題成為電台「烽煙」節目的議論題目,經過主持人和聽眾的批評、評論,再加上相關的機構和團體的回應,討論話題又再成為一個新聞題目,如是者循環下去。而當政府言論前後矛盾及回應進退失據時,評論便會乘虛而入,批評升級,矛盾擴大。本來沒有直接關係的利益界別亦會捲入爭論之中,意見分歧,而政府愈趨被動,結果無論是堅持原有態度或作出讓步,皆無法滿足社會大眾,令政府更為弱勢,各面不討好,甚至變為眾矢之的。

前特區政府領導層見大眾傳媒如狼似虎,於是盡量左閃右避,可是效果卻是愈來愈疏離於社會大眾,自我孤立。舊有的夥伴、支持者疏遠政府,反對派變為大多數,其意見是社會主流。社會議論成為了一股龐大的政治壓力,政府無力管治。
近期社會情緒的轉變,令整個通過傳媒、輿論而形成的社會議論系統出現了一個裂口,話題減低了循環再造的機會,而矛盾亦不再迅速升級,給政府多一點回應的時間和空間。政府直接面對和承受的壓力減少,同時亦不再是不同矛頭所針對的對象。要是近期一些議題(例如港台受壓、豬鏈球菌疫症可能襲港等)在舊政府管治下發生,後果肯定跟目前所見的情況不一樣。有趣的是,現在社會爭議減少倒不是因為市民完全接受和信任新的特區政府(事實上,他們一直靜靜觀察,未有一致的意見或定論),而是在情緒上覺得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不想破壞關係。
從這個角度看,新的特區政府領導層應該自覺政府與民眾的關係的脆弱性。舊政府遺留下來的問題──尤其是擴闊諮詢網,吸納社會各界進入制訂政策和決策的機制──其實需認真處理。舊特區政府那種封閉和自我孤立的做事方法,是其施政失敗的原因之一。
要化解上文所講那種在媒體上的輿論壓力,關鍵在於真真正正改善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關係。新特區政府如何打開門戶,廣招人才,好好帶領社會尋找民主改革的道路,才是問題的真正答案。一個政府總不可以長期靠市民心情良好來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