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公屋上樓 緩急定先後

理財智慧:公屋上樓 緩急定先後

上日談及的Neet一族,香港另有叫法,稱做「隱蔽青年」。用「三無青年」一詞,可能會較為負面,而「隱蔽青年」一詞則只是予人1種神秘及與社會脫節的感覺。
為何會把Neet叫做「隱蔽」?這是因為這些青年參與社會程度很小──他們沒有工作,所以稅局之中亦沒有他們的記錄;而由於不是在學也不是在受訓練,教育的機構也沒有他們的記錄。這類青年最喜歡留在家中進行聽音樂、上網、打機等個人活動,不喜歡群體活動,因此才叫「隱蔽青年」。
最近房委會因財政問題,未來也不會大量興建公屋,而單人公屋的申請便要重新考慮優先次序的問題。計劃之中,年紀愈大,上樓的速度便愈快;相反,年紀愈輕,上樓的速度便愈慢。計劃曝光之後,引來一些團體批評,說歧視年輕人。如果是「隱蔽」青年,沒有工作的關係,當然符合資格申請公屋。問題是,這是否公平、公正及合理?

資源有限須善用
如果計回每位人士的財富現值,與退休年齡距離愈長,現值便愈大,距離愈短,現值便愈小。社會的共識是幫助最有需要的人的話,那麼考慮到資源分配的問題,申請單身公屋之時,愈年長的人士愈優先,是可以理解的。至於那些「隱蔽」青年,只要他們改變生活模式,肯找工作或再接受教育或訓練,以將來財富的現值衡量,便毋須這些社會福利。問題是,怎樣令到他們肯改變生活模式?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