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病,求醫問藥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有些人總希望看多幾個醫生,盡量用最新最貴的藥,以為可以快些康復,但往往事與願違。究竟用藥時要特別注意些甚麼呢?
1.對症下藥:明確診斷,了解引起病變的真正原因才能因症施治。有些人一旦發燒就要求醫生處方抗生素,肚痛就要服止痛片,結果不但增加醫療費用,更可能因而增加產生抗藥菌的風險,並掩蓋肚痛的真正原因,延誤治療。
2.了解藥物對其他疾病的影響:有時對症下的藥可能會因身體存在其他疾病而產生不利影響;如用「腎上腺素」治療哮喘時,會使高血壓病加重。
3.有否藥物過敏:最常見的包括「盤尼西林」過敏,感染後即使「盤尼西林」有效,也應避免使用。
4.注意不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有些藥物同時使用會產生不良反應,如某些抗生素與利尿劑同時使用會加重聽覺神經損害。
5.按規定用藥:有些人服藥後未立即見效,便會自行加大劑量,或見效後立即停藥。藥物的使用要求是最佳劑量,加大劑量不但有可能增加藥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可能反而降低藥物的療效;提前停藥則可能會令病情反覆,轉為慢性。
6.有些新藥較貴,不一定效果較好:價錢貴可能是因為藥廠投資多,想快些回本;那些已使用多年的藥,因其效果及安全性已經過長時間檢驗,相對比較安全,而且價錢也一般會便宜些。
藥物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再好的藥也無法取代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及適量運動。
撰文:保栢醫療保險(查詢熱線:25175937)
逢周二至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