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政院新聞局拒絕向東森新聞S台等七個電視頻道發出新的營運牌照,在台灣社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有學者指摘當局此舉已造成「寒蟬效應」,並指駁所謂的審查準則實屬「鬼扯」。不過,也有學者稱,審議結果可令電視台更注重社會輿論的建議和批評。
頻道應交由市場淘汰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彭文正指出,在正常的民主社會,有線電視頻道的存廢應交由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宜介入。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賴祥蔚認為,審核牌照過程已產生「寒蟬效應」,造成媒體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現象。他又嚴詞批評新聞局聲稱更換牌照有一套客觀的審查標準,根本就是「鬼扯」,新聞局若真有心改革,就應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來審議。
要重視社會責任輿論
不過,政治大學教授陳清河則認為,審議結果可讓各電視台了解經營頻道有一定遊戲規則,應重視社會輿論的建議和批評,秉持社會責任和公益,製作、提供對觀眾有意義的節目和資訊。據稱,事件中被「停牌」的東森新聞S台,曾二十五次因違規而被處罰。
台灣《蘋果日報》/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