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陽 留美金融學博士
國際石油界近來最引人矚目的事件莫過於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UnocalCorp.)案。六月二十三日,中海油向優尼科發出要約收購,出價一百八十五億美元。
中海油有意收購優尼科早不是秘密,在雪佛龍今年四月拋出價值約一百六十三億美元的收購方案前,業內已傳聞雙方就收購展開接觸。雪佛龍是美國僅次於埃克森的第二大石油公司,全球排名第五,也是西方老牌石油公司之一。以其實力,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雪佛龍一出手,優尼科必成囊中之物,所以中海油捲土重來的消息一公布,立即引起軒然大波。令中海油行動具有新聞爆炸性的原因,倒不是中海油和雪佛龍的力量對比懸殊(兩家市值分別約二百二十億美元和一千二百億美元),或中海油財力是否有些單薄(其二○○四年底的流動資產總額,僅人民幣三百五十億左右),真正原因可列如下:
一、中國綜合國力上升。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甚至質疑。這也很自然,大國的行為會長久地影響各方利益,所以與生俱來就帶有政治性,何況是一個處於上升中的、價值觀被一些西方人士定為格格不入的大國。
二、石油的戰略性。決定了石油就是國家利益和安全一部份的,就是政治。談到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和海爾收購美國家用電器製造商美泰(Maytag)的區別時,加州共和黨聯邦眾議員理查德.朋博(RichardPombo)說:我們不會為洗衣機打仗。
但為了石油就可以,而且已幹過多次,伊拉克只是最近一例。
三、中海油的國有性。有了前面兩點,可以推斷優尼科案不可能一帆風順,因為常規商業方程式無法給出答案。反對人士會從多方面質疑這項收購,而最有誘惑力的論點,就是從美國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角度,把收購說成是中國政府的運作,因為中海油72.5%股權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持有,而後者又是100%國有。何況據報道,中海油收購的財務方案中,包含了母公司的長期低息貸款。
七月一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398對15)通過一項無約束性決議,要求政府阻止中海油收購,理由是「收購將威脅美國的能源安全」。上周,參眾兩院通過了能源法(EnergyBill),其中的針對性條款,要求除正常的跨部門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核外,中海油優尼科案必須有長達一百四十一天的評估期;如此,已從操作層面扼殺了收購。面對壓力,優尼科董事會已於七月二十日接受雪佛龍方案,只待八月十日股東大會表決。中海油成功機會已很渺茫。
美國人竟真如俄國在二○○二年底那樣,專門訂立法律來狙擊中國石油公司收購本國石油公司的企圖,正好暴露其虛偽。多年來,靠着產品和技術優勢,美國一直借自由貿易之名,壓制別人開放市場,現在輪到要自己開放卻又不情願開放時,當然只能說交易不是正常市場行為。如優尼科案不成功,深層原因是石油引致的國家能源和戰略安全話題,但表面理由將是中海油的國有性質。
可以斷定,隨着中國國力不斷增長,能源需求不斷加大,海外能源資源的收購活動也會隨之增多,類似優尼科的爭議和阻力也會愈來愈大。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的國有性質,正成為它們的海外投資經營的軟肋之一。 (中海油案 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