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厥詞」 - 陶傑

「大放厥詞」 - 陶傑

香港電台的功能地位,許多人在爭論,有一派意見,是香港電台該辦得像BBC。
香港電台不是BBC,因為香港不是英國。BBC的新聞英語,永遠保持一段理性的距離陳述事實。例如一段新聞:「中國逮捕了三名反革命罪犯」。BBC的新聞不會說:「Chinahasarrestedthreeanti-revolutionarycriminals」,只會說:「Chinahasarrestedthreemen,allegedtobewhatthegovernmentcallsanti-revolutionaries」。因為所謂反革命,是中國自己的稱呼,BBC不會重複、也不會認同「反革命罪犯」的身份說法,BBC不會協助中國推銷這個標籤。
甚麼叫客觀中立?新聞語言的科學運用,就叫客觀中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宣告,他還會參拜靖國神社。特區華文的傳媒,不論左中右,新聞標題都說:「小泉大放厥詞」。新聞就是新聞,不需要編輯為讀者加以愛國情緒的道德主義導讀,如果追求純粹的事實,小泉只是「聲稱」。「大放厥詞」,可以用在中國式社論當一條陳濫的標題,但以國際標準,不是一個客觀公正而及格的新聞詞彙。

BBC為甚麼能成為國際品牌呢?因為BBC如果報道小泉的談話,永遠都只用一個said字,不會用「大放厥詞」這類抱着批判的主觀字眼。希特拉,就叫Hitler,不會像以前的華文傳媒一樣,言必「希魔」(HitlertheDevil)。有沒有大放厥詞,魔不魔,由富有知識教養的聽眾讀者自己判斷,公眾不是愚民,不必編輯加上形容詞,告訴他們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的發言是「光輝指示」,誰的講話是「大放厥詞」。
所謂與國際接軌,接在甚麼地方?或許東方社會應該保持自己的小農特色。小泉大放厥詞?那麼就大放厥詞好了,只要不影響銷數,也沒有錯的。
特區的政府電台,如果有一天跟BBC一樣的風格,這個世界會多麼乏味無趣?自然界有獅子,也有駱駝,牠們是不同的品種。非洲黑人如果人人把膚色染白了,這世界多蒼白呢。
許多年前,我在倫敦走過唐人街,看見一家叫龍門行的華人雜貨店把蔬果堆在行人路上。我問一個警察:「根據英國法例,行人道上不許擺着貨品,因為會妨礙災難緊急時逃生。對華人商店,你們的執法標準為甚麼不一樣呢?」
英國警察笑笑,聳聳肩,告訴我一個許多年後終於明白的答案:「因為這是你們唐人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