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終於放出氣球,試探市民對開徵「醫療稅」這新稅種的反應,藉以長遠解決醫療融資的問題。事實上,政府事前做了大量工作,讓市民知道人口急劇老化,公共醫療成本增加及公、私營醫療系統失衡,引致公共醫療開支不斷攀升,政府必須扭轉醫療服務主要靠公帑支持的僵局。筆者認為,導致本港市民過份依賴公共醫療服務這情況,政府責無旁貸。政府應先改革現時的公共醫療系統,而引入新的醫療融資方案,是藥石亂投、治標不治本。
呂漢光 香港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七月中旬,政府發表《創設健康未來──探討日後醫療服務模式討論文件》。文件中指,若不改變現時的融資方式,推算二十八年後,公共醫療開支將佔政府稅收的百分之五十。文件只點出病人可分擔較高的成本比例,及推動中產人士進入私營醫療系統,從而減少公共醫療開支的節流方向;而如何解決醫療服務融資的核心問題,卻沒有正面回應。
整份討論文件,是希望社會認同目前的醫療制度必須徹底改變,否則日後必會出現公共醫療系統崩潰的危機。一份數十頁的討論文件只是「綠葉」,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剛拋出的新醫療融資方案,才是「牡丹」。
周一嶽對電子傳媒指,政府正研究引入強制性全民醫療儲蓄,不論工資高低,全港市民必須在入息中抽取固定比率作為供款,而供款多少與日後能享用的醫療服務毫無關係。簡單來說,市民供款是用作支持公共醫療服務。不管局長如何巧立名目,全民醫療供款是不折不扣的醫療稅。一如以往,中產人士將成為醫療稅的主要繳稅階層,而低收入及無收入人士才是最大的得益者。
周一嶽把強制性醫療供款美化成醫療儲蓄,並與外國如新加坡的醫療供款混為一談,是混淆視聽。新加坡的醫療供款計劃,結合個人儲蓄和保險中分擔風險的功能;在職人士按年齡組別,抽取入息的百分之六至八,供款分別存入個人儲蓄戶口,及繳付住院及老年傷殘保險費,最高每月供款額上限為四百坡元,供款人及直系親屬在住院時均可動用供款。若個人的醫療供款戶口超過指定金額,供款人可把超額款項撥入中央公積金的個人戶口,用作供樓和教育等用途。
事實上,本港公、私型醫療系統完全失衡,早有迹可尋。回歸前,經濟欣欣向榮,政府儲備屢創新高,政府不顧後果,大花公帑提升公共醫療水平,及後成立醫管局,公共醫療系統迅速膨脹,病人以極低廉費用,享用優質醫療服務。高收費、設施較差的私營醫療服務,自無法與公營醫療服務競爭。
據報道,因服務佳、收費便宜,有為數不少的康服病人,拒絕出院,長期霸佔公共醫院病床、醫院變服務式院舍,早令公共醫療系統承受沉重負擔,醫護人員士氣低落,資深醫護人員流失率不斷上升,目前已響起警號。
另一方面,低收入人士為了減少繳付私家門診費,部份人長期濫用公共急症服務,公共急症服務變相成為低收入人士的門診服務,結果危急病人的服務受到嚴重影響,而公共醫療開支卻不斷增長。
周一嶽提出開徵醫療稅,也許能令醫療融資問題暫時解決,但額外的稅收只會令公共醫療系統有更強大的誘因持續膨脹,公、私營醫療服務失衡的情況,不會有明顯改善。部份人濫用公共醫療服務的事實,亦沒有改變。筆者認為,徹底改革現時千瘡百孔的公共醫療服務,才是治本的唯一方法,藉開徵醫療稅來解決醫療融資的問題,是藥石亂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