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重建應讓居民參與

市區重建應讓居民參與

吳家鎚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自○四年一月,市區重建局公布要收回重建整條灣仔利東街(喜帖街)開始,有關這計劃的重建爭拗至今仍未有停止的迹象。當中所涉及的不滿、爭持由清拆補償、如何將老灣仔的集體回憶保留,以至重建的規模及方式等,居民和市建局的意見都有很大的分歧。簡單來說,整個重建計劃各方面都充滿問號及猜疑。
重建能否成功還是未知之數。事實上,若從規劃的原則和角度,去評估以上的重建復生計劃,無疑反映出目前市建局所推行的重建計劃,所勾劃出來的重建大綱的粗疏、缺乏原社區建設的內涵,和欠缺市民溝通參與的包容性。
即使社區獲得重生,使區內的新硬件與社會發展步伐一致,但原區的文化韻味、生活歷史痕迹卻被消滅,這一得與一失之間的結果,正是市區重建計劃的核心問題;亦是主事人和參與者所要共同面對的難關。若能達成共識則事可成,否則重建計劃只會窒礙難行。
如何能達致重建的共識?筆者相信,絕大部份市民都認同市區重建更生的社區改善功能和迫切性,但就重建的具體方法、發展方向和歷史文化保存方式等,卻會有不同的取向和意見;這是從過往重建計劃中所反映出來的事實。當然這些不同的意向,無可避免地和客觀地存在於所有重建計劃中,作為規劃者,就必須將這些分歧收窄,兼收並容於發展大綱之內,由下而上之規劃模式是絕對需要的。

可惜的是,經歷多次收地重建的抗爭事件,直至現在,政府、市建局和規劃署仍未能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將錯誤糾正過來,反而一再出現如灣仔MegaTower和喜帖街居民和區議會聯手反對重建和抗議的事件,結果令到重建計劃被拖延,各方面皆有損失。要令重建計劃順利推行,除規劃層面要加入地區市民的元素外,修訂目前相關機構的角色功能亦是迫切的。
因此,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和市建局在推行市區重建時所扮演的角色,應進一步簡化。他們只需集中力量去制訂重建政策發展大綱,而大綱只是作為香港的市區重建政策的指導原則,真正的重建計劃要由民間自行提出。
事實上,日本東京市政府作出類似的分工後,多年的推行經驗顯示出,民間企業自此紛紛主動地提出各種既有創意,又有地區特色的重建計劃。政府的工作則主力於評審各種提案的可行性,令以往要用五年甚至十年才能通過及推行的重建計劃,現時可減省下三、四倍的時間。
而更重要的,是落實由下而上的民間規劃,既能減低對抗性的意見,又能增加居民參與社區重建的原動力,同時更可將公私合作的重建理念加以人性化,令市區重建能進一步達致「以人為本」的目標,持續性的都市更生計劃。長遠而言,實有助提升社會的穩定性,及強化城市的競爭力。因此東京市在這方面的改革經驗,確值得市建局及特區政府詳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