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八月份在倫敦,天氣炎熱,這次到倫敦去,行囊裏就只顧塞滿短衫的棉汗衣、花布裙子和淺色的麻布長褲、涼鞋,外加摺叠雨傘和輕便雨衣,不料到埗後一直下雨,天氣涼快,甚至有點冷,給我一個上佳藉口,在大街上的時髦服裝店買了一件廉價皮夾克,再冷一點也不怕了。
我的假期老是只有一個目的:多點空間,多點悠閒安靜,看看朋友,逛逛書店花園;往時還欣賞最新的時裝潮流和到舊市場挑過時的飾物,今年大概連這也省掉了。全球一體化對倫敦沒有好處,國際名牌香港多的是,而英國本土設計家的特色越來越難看到,除非刻意尋找。大百貨公司早已失去個性,哈勞斯讓阿拉伯財團收購之後,再也沒有以前那些精緻老小姐需要的各式針線、細麻手帕、棉紗襪子,過去揚言只要世上買得到的都可以在哈勞斯訂購,現在早隨永無日落的大不列顛沒落了。隨着大不列顛帝國沒落的還有SloaneSquare的GeneralTradingCompany─不是關門大吉而是搬遷、擴張,上下裝修得煥然一新,只是再也沒有意思了,不過是家昂貴的家具及擺設店。利比提也踏上了同一條路,但更加可惜,因為畢竟是百年老店及工藝運動的旗艦。
但是倫敦仍是個有文化的地方,而且我幸運地可以住在朋友的房子,擺脫香港地產商的魔掌。倫敦的上價物業持續漲價,中價物業稍為回落,但倫敦人可以選擇住附近的地區,可以選擇經濟負擔合理而寬敞舒展的空間,把時間放在生活的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