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忽視長期病患長者

  莫忽視長期病患長者

醫療改革關注組召集人 黃以謙醫生

上周發生的「愚孝子弒母」悲劇,引起社會大眾的感慨和關注。這件事令我們注意到本港的社福服務雖然不錯,但對一部份百病纏身的長者而言,仍是嚴重不足。
部份嚴重中風或後期癡呆症的長者離開醫院後,會被其他不同的慢性頑疾煎熬,需要專人二十四小時照顧。這類病人必須獲得「療養院」或「護養院」級數的護理,可惜這些津助院舍的輪候期長達八至十年,以致大多數這類病人不是留在家中,就只能入住私營安老院。但私營安老院難以提供適切的照顧,見到老人因此而受苦,大家難免感到無奈及無助。
雖然現時政府已有不少措施幫助患病老人,但對照顧者的支援卻極缺乏。希望自己當照顧者的家人,政府便認為他們肯自力更生,所以也較少幫助他們。部份自身狀態較差的照顧者,在家居照顧及護理方面往往力不從心,導致壓力愈來愈大,有些照顧者因此反令自己患病。香港人的平均壽命為世界之冠,六十歲的老年人照顧八、九十歲長者的個案俯拾皆是,可惜多年來卻鮮有討論如何支援他們。
一些長年受病魔煎熬的長者,是否應讓其安樂死去結束他們的痛苦?事實上,很多時他們痛苦的最大根源,是由於他們同時患上了抑鬱症。身體上的痛苦可能遠不及心理上的來得嚴重,心理上的壓力及無助感,更需要別人的關注。現時抑鬱症是可以醫治痊癒的,但偵察診治抑鬱症的工作暫時並不完善,如文首悲劇中的老人及兒子根本負擔不起私家醫生費用,公營醫院卻要排期半年以上,對患抑鬱症的病人來說是漫長的折磨。
在最近的「創設健康未來」醫療服務的討論文件中,提及以社區為本發展基層醫療服務,並加強對私營安老院醫療上的支援。希望政府在落實醫療改革時,不要忽視需要高度護理長者的需求,增加「療養院」及「護養院」的床位以切合需求,令輪候期縮短。最後,政府及醫學界要推廣及深化大眾對抑鬱症的了解,明白抑鬱症的成因及病徵等,讓病者及其家人能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這樣才是根治悲劇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