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無疑是維持一個家庭生活的基本條件,如果夫婦同心妥善理財,無憂生活便唾手可得。但人生往往充滿變化,要維持生活水準,理財計劃便須因應家庭狀況的變化而作出相應調動。
張先生工作穩定,月入4萬元,太太月薪也有2萬元。除了每月2萬元的生活開支、1.17萬元的供樓支出,以及每年稅款7萬多元外,兩人每月有2萬元餘款作為儲蓄及投資用途,生活也算愜意。
豈料張太太在婚後1年意外懷孕,夫婦經商量後,張太太打算辭去工作,專心照顧家庭。張先生在迎接新生命來臨同時,亦須面對支出突然增加及家庭收入驟減的壓力。
以現時張先生的收入計算,扣除所有必需開支後,每月所餘已甚為有限,惟有從調整每月家庭支出着手。新生命誕生後,每月基本的額外生活開支最少要4000元,可幸的是太太不需上班,交通及外出吃飯開支可以大幅減少,只要開支保持克制,仍不難維持家庭收支平衡。
張先生打算18年後送孩子到美國留學,預算費用約為78萬元,以過往10年恒生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及摩根士丹利環球指數的回報分別為9.93%、12.77%及6.49%,而摩根大通政府債券的回報則為5.58%的中位數計算,每年平均投資回報為8%。若從現在起參加基金儲蓄計劃,每月供款約2700元,估計18年後便有足夠金錢讓孩子到美國升學。
保險不可缺
由於張先生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亦應投保一份定期壽險,萬一遭逢不幸,亦可保障家人的生活。有關的定期保費每月約需600多元。此外,張先生亦要為夫婦二人及孩子購買醫療保險,基本計劃每月約需500元。由於張先生每年的家庭總收入減少至48萬元,扣除供樓利息、夫婦及子女免稅額後,下年度應繳稅款可由現時7萬多元減至1萬7千元,稅務支出因而減少了5.6萬元(見附表)。
不過,當小孩入學後,張太太可請家傭代為照顧,然後再投身社會工作,增加家庭收入之餘,亦可更有計劃地部署退休生活,家庭預算將變得較為鬆動。
從以上例子可見,只要有良好的家庭理財計劃,家庭狀況縱使突然出現變化,亦不難輕鬆面對。
MLC萬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