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智囊轟醫改失敗<br>半數病人得不到救治

國務院智囊轟醫改失敗
半數病人得不到救治

「為甚麼經濟底子厚了、花錢多了,但衞生狀況改善不大,甚至不如從前了!」內地以市場化、商業化為主的醫療制度改革,成效備受質疑,以致每年有百分五十應看醫生、百分三十應入院的病人,因各種原因得不到救治。國務院的智囊組織、發展研究中心日前公開宣稱,內地的醫療制度改革已經失敗,促請政府改弦易轍,重新負起公共衞生及基本醫療責任。

內地醫療制度改革由來已久,但在朱鎔基一九九八年上任國務院總理後才正式推行,主要包括兩大內容,一是推行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國企職工繳交保險費,實現患者相對自負;二是醫療機構全面商業化、市場化,不論公私營醫療機構均以牟取營利為目的,互相競爭。

染「美國病」效率低欠公平

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率領衞生部、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以及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專家,深入研究中國醫療衞生體制改革情況後,卻痛心地宣布:「目前中國的醫療衞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專家炮轟中國醫療系統染上了「美國病」,即醫療費用大幅攀升,但效率低、公平性差,人們的健康指標倒退。
研究報告指出,雖然政府的衞生費用開支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五點四二,但一些公共衞生領域的衞生、健康指標惡化,改革開放前已被控制的部份傳染病,如血吸蟲病等竟死灰復燃。報告引述世衞二○○○年報告指出,中國的衞生總體績效評估排名,在世衞一百九十一個成員國中,排名一百四十四,表現差劣。

推市場化 醫生濫開貴藥

報告批評,政府重城市輕農村,將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忽略農村醫療。衞生部的統計表明,二○○○年中國衞生費用中,城市衞生服務開支佔整體開支的七成七,餘下的二成三才用來照顧農民的醫療需要。
若城市醫院運作良好,政府投下的資源及患者付出的金錢應該會帶來較好的效益。但問題是,醫院推行商業化,醫生收入和服務收入掛鈎,為牟取更大利益,醫生濫開貴藥、抗生素,濫用大檢查、大手術。有專家指出,由於處方誇大,中國一成二至三成七的衞生開支被白白浪費。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