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經濟由谷底反彈,失業率逐步回落,但據統計處最新資料顯示,去年全職料理家務的男士人數並無顯著回落,仍有近一萬二千名男士繼續選擇做「湊仔公」。 記者:謝明明
據統計處昨公布《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二○○五年版)》報告,在港人就業情況方面,「料理家務者」組別中,雖然仍以六十四萬多名家庭主婦佔大多數,但全職湊仔公也有一萬一千八百名,較前年的一萬二千多人微跌百分之三。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指出,根據澳洲等海外國家經驗,即使經濟好轉,仍有一班男士甘願做全職湊仔公,「原因可能係呢班男士已經適應咗呢種生活,或者佢哋𠵱家出番嚟做嘅人工未必多過以前,如果屋企有人可以負擔得到家庭經濟,咁寧願保持現狀。」
外父外母不太接受
現年三十一歲的鄭容喜為照顧一對初生孖仔,甘願放棄教會的受薪傳道工作,全身投入湊仔行列,家庭經濟改由任教師的太太負責,「為咗全面照顧對孖仔,加上啱啱我又想轉工,就決定咁做。」
他不諱言,照顧一對兒子的工作絕不輕鬆,情緒有時難免受困擾,但絕不言悔,「因為我可以見證兒子嘅成長,唔係每個爸爸都有機會喺屋企欣賞到BB初次轉身嘅情況。」至於有否遭外界白眼,他說:「反而冇乜遇過,但外父外母可能受傳統思想影響,心裏難免會唔係咁接受。」
這位全職湊仔公會利用餘暇進修,以待一對兒子滿三歲後重投社會工作,他寄語其他全職湊仔公,「湊仔幾忙都要留心社會動態,盡量抽空進修,甚至做義工,唔好同社會脫節,一旦重投社會工作,重要有心理準備,將來出番嚟做,人工未必可以搵番以前咁多。」
另去年本港女性較男性多二十五萬人,女性接受大學教育的比例,卻由九六年的五成增至去年的五成半,男性接受大學教育的比例相應由九六年的五成減至去年的不足四成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