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工業股已有可博之道

英之見:工業股已有可博之道

經常都是當局者迷,最近忽然有朋友問,為甚麼如此鍾情工業股?恍如當頭棒喝,令筆者思考這個未嘗細想的現象。
部份原因是形象問題,尤其今年出了新例,想加入新的推介並不容易,前幾天同事才好意提醒,授權戶口亦列入個人利益之列,所以基本上行動與推介不可能一致,日後惟有以期指、外滙及美股作為推介主打。
股票是一項資產,代表擁有一間公司的一份權益,公司賺錢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是以增值服務來賺錢,例如工業股銀行股;第二種是靠控制一些資產來賺錢,例如地產發展股及收租股。嚴格而言,大部份公司都是兩者兼備,商場寫字樓也要靠管理才值租,中環環球商場便是典型的反面教材,而現在新樓盤呎價驚人,是借用了股市中的概念來增值。明白這個道理,當這些股份回復平靜,出現入市機會的時候,首選一定是增值能力較佳的新地(016)及太古B(087)。

現價估值較低

側重工業股,因為以往主力是跟進這些公司,而且近來不受重視,縱有不利條件,估值較低已有可博之道。加上研究上會較有趣味,以控制資產賺錢的公司,基本上將手上資產逐件秤,再因應以往增值能力的往績,加一個溢價或折讓便可以,研究重點是看宏觀環境資產是否會有上升潛力,相對上應該比較容易。
但靠增值服務的公司,主要資產不外是人,可以說是虛無飄渺。要評估公司的合理價值,便十分看經驗,如何去估計一盤生意的優勢及前景。
投資是可以兼容,透過一個多元化的組合,擁有不同類型的公司。在設計組合時,上述這個簡易的二分法是應該加入考慮,當然比重應該因應時勢來調節。現在是資產膨脹期,地產股自然領風騷,在前幾年,倚靠增值服務的公司則在通縮期突圍而出。市場潮流不斷,除非是極之進取,希望賺盡而又能夠極之貼市的朋友,否則以長線投資而言,取個平衡的組合,是可以減低風險,及增加回報的穩定性。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