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蛋糕大了,人人有份 - 何洋

蘋論:蛋糕大了,人人有份 - 何洋

《亞洲華爾街日報》昨日在頭版報道說,今年年初取消全球紡織品配額協定之後,一些長期以來靠輸出這些產品作為經濟火車頭的亞洲國家的國際市場空間,並沒有如預期般被中國所擠掉所霸佔。
以美國為例,商業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一至五月來自中國的紡織及成衣產品,以貨值算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百分之八十六。但同期亞洲多國的輸美貨值也錄得可觀的增長,例如孟加拉和斯里蘭卡兩國,對美的出口就分別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和百分之二十。
主宰着全球紡織品及成衣貿易歷時三十年之久的配額制度今年初結束,事前不少人相信在拆除配額這個貿易屏障之後,全球紡織品和成衣的生產布局會經歷一場重大的變化,他們擔心這些貨物的生產日後都會集中在中國,從而使過往其他主要靠這些產品支撑着經濟發展的國家頓失所依。
上面引述的數據正好說明,那些認為在後配額時代中國將在紡織品和成衣國際市場上獨領風騷的看法是不對的。早於去年九月,世界貿易組織發表的《後配額時代的紡織品和成衣貿易》報告已經對這個看法提出了挑戰了。該報告指出,基於成本、地理因素和紡織和成衣產品本身的特殊性,縱使中國將在後配額時代中獲益最大,卻並不代表整個市場會被中國獨佔。
我認為那些持中國將主宰全球紡織品和成衣市場的看法的人,犯上了更為基本的謬誤。他們把市場看成一個體積固定的蛋糕,中國在當中所佔的份額一旦擴大,其他國家的份額一定無可避免地減少。其實,隨着收入因經濟發展而上升,隨着物品價格因生產力的提升而下降,蛋糕的體積會相應不斷變大。從這角度來考慮,中國之得,絕對不會是其他國家之失。相反,市場的發展勢必為參與之各方帶來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