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單純靠賣票幾乎沒法生存。」全球化大潮席捲中國下,粵劇、牙雕及廣繡等廣東地方傳統藝術日漸式微,部份面臨生存危機:廣州全市只有二千多名忠實粵劇戲迷;牙雕又因中國禁止入口象牙而面臨原材料不足的命運,發展大受限制。
廣州忠實戲迷僅2000人
早在兩年前,廣州一項粵劇調查顯示,全市忠實的粵劇戲迷只有二千多人,當中大部份是低收入及年長人士。廣東音樂曲藝團團長薛子亮表示:「現在我們單純靠賣票幾乎沒法生存。」不過,廣州粵劇團團長倪惠英認為,粵劇是本土文化的一個根,深信只要創造出更好的作品,粵劇仍有繁榮的一天。
國務院文化部月前公布的「全國戲曲劇種劇團現狀調查」亦顯示,內地傳統戲曲工藝正在不斷失傳,每年至少消失一個傳統戲曲劇種。
粵提名國家級文化遺產
此外,全國四大名繡之一的廣繡亦日漸式微,人才青黃不接,大師級人馬只剩下年近七十的陳少芳。她指出,因為許多學員半途而廢,傳統手工繡品成本又貴,市場極為有限,廣繡走出困境也許能只走純藝術的路線。
文化部宣布將於今年評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際,廣東提交了五十一項提名,廣州的粵劇、廣東音樂、廣繡、牙雕以及廣彩亦榜上有名,一旦提名成功,成為國家級文化遺產,相信對保存粵劇等廣州傳統藝術有一定幫助。
《廣州日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