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 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北京)研究員
首屆世界漢語大會二十日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會議的主題是「世界多元文化架構下的漢語發展」。作為中國人,看到漢語在全球擴散固然高興。而且,這種態勢,也有助打破英語的壟斷地位,推動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但就像商業領域一樣,中國政府強力介入,很可能無助於漢語的自然擴散,反而適得其反。
中國政府確實人才濟濟,但由於種種令人難以理解的原因,政府官員似乎經常不知道普適的「政治正確」,也就是說,渾然不知整個世界主流觀念的常識,而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的事。
比如,這次世界漢語大會就是政府組織召開的,政府高官在會上非常自豪地宣稱,政府高度重視世界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並將繼續加大對推廣海外漢語教學的投入。官方新聞媒體也報道說,中國政府在一九八七年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簡稱「漢辦」),旨在推進漢語在海外的傳播,「漢辦」的一項重要業績,就是自去年底開始在世界各地設立二十六家「孔子學院」。
官員和媒體以為這是值得炫耀的政績,殊不知,按照當下文化多元、思想自由的主流觀念,這樣的做法是無法接受的,它是「政治不正確的」,體現的是某種追求文化霸權的心態。
經常有人激烈攻擊英語的「霸權」地位。無人能否認,英語在當今世界各種語言中,確實處於某種明顯的強勢地位。但用「霸權」來形容英語的這種地位,卻是不恰當的。嚴格的「霸權」概念,是指國家利用其實力建立起優勢地位,並且限制他國的人們自由地進行選擇。
根據這樣的概念,英語顯然不是霸權。英語的強勢地位,不是通過某種語言戰略有意識地獲得的,而只是英語民族在國際政治、商業、法律、流行文化等方面,取得強勢地位的附帶結果。
人們恐怕很難找到英國政府或美國政府利用國家資源,向外國傳播英語的戰略、政策。相反,向外傳播英語的組織,是一些非贏利性機構和大量商業化語言教學機構。每年有成千上萬中國學生,從幼稚園稚童到博士,投入到英語學習中;他們的選擇,顯然決非出自美國政府的霸權政策。
奇怪的是,為對抗想像中的英語「霸權」,很多國家採取的語言政策本身,恰恰具有「霸權」性質。只要國家介入語言的傳播,就像國家介入哲學或思想觀念的傳播一樣,必然立刻就帶有強制色彩。語言是屬於個人自由選擇的事項範圍,政府不管制訂甚麼語言政策,都超越了權力的正常界限。
在一國之內,政府限制人們使用一種語言,如法國立法限制人們使用英語,意味着國家權力進入了其不該進入的領域。借助國家資源對外推廣語言,只會讓人覺得政府似要將語言當成追求國家力量的工具。
從客觀效果來看,漢語的廣泛傳播,確能增進國家的「軟力量」,增進中國的國際地位。英語的優勢地位讓美國政府實施國家戰略時帶來很大好處。因此,對於漢語傳播,政府當然樂觀其成。但明智的政府,只會被動地享受由非政府組織努力帶來的語言優勢地位的好處,而不會大張旗鼓地自己去追求。
對國家有益的事情,不一定都由政府來做。大多數對國家有利的事情,通常需要由非贏利機構和商業機構來做。這不僅更有效率,也體現了治國的智慧,這種智慧來自治國者、以至整個社會對國家權力的恰當界限的準確把握。明智的政府知道不做甚麼。
可惜,中國政府卻恰恰由於權力不受約束而缺乏這樣的智慧。於是,人們看到政府直接充當企業家,經營國有企業、控制經濟資源;市長經營城市;區長經營土地;教育、文化、藝術、思想,也基本上被政府控制。政府制訂政策、投入資源對外推廣漢語,正是這種全能權力邏輯的自然延伸。在國內事務中不知節制的權力,到了對外事務中,就會出現陷身荒唐而不自知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