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388)行政總裁周文耀表示,香港不適宜以單一的超級監管機構,監管整體金融業。他指出,若將所有金融業範疇納入一個法定機構監管,「只會扼殺靈活性」。他解釋:「市場變化迅速,你需要快速回應,因此市場監管規例應能適應一個經常轉變的環境,這正是自我監管的美妙之處。」
【本報訊】現時主要市場中,英國正實行單一監管機構模式,將銀行、證券、期貨及保險等所有金融領域,歸入金融服務管理局部(FSA)監管,有別於本港分別由金管局、證監會及保監處進行監管。
周文耀接受FinanceAsia.com訪問時表示,以單一監管機構運作,可能導致將所有金融範疇均受法定規例規管,雖然有助增強執法力度,但有需要在法定規管及自我監管之間取得平衡。
下半年集資端視領匯
他又表示,下半年港交所的新股集資情況,端視一家大型內地銀行及領匯能否在期內上市。他指出,新股集資往往視乎市況,過去5年約有420隻新股,即平均每年約80家公司上市。其中以02年數目最多,有117隻新股,但他指當時的上市申請不止此數,因此這並非港交所的最高容量。他說,現時上市科有超過130名職員,由兩隊人員處理新上市申請,若有需要可以增加人手。
另外,周文耀在四川成都出席泛珠三角區域與合作發展論壇,他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表示,雖然現時在本港上市的泛珠三角九省區企業約80家,超過一半是來自廣東,但他期望,隨着推動泛珠三角經濟發展,會有更多廣東以外的泛珠企業來港上市。
他表示,由於廣東經濟發展較快,及有接近香港的地理優勢,所以佔有先機,故很多廣東企業已來港上市,但隨着其他幾個泛珠省分的經濟發展,不少行業例如汽車、航空、醫藥、房地產、電腦及設備等,均有興趣透過上市籌集資金發展業務。他又認為,香港作為國際融資平台,可以提供有關服務。他透露,香港過去2年申請上市的內地企業,平均成功率60%。
盼更多泛珠企業來港上市
對於人民幣升值會否推動更多內地公司來港上市,周文耀指出,要視乎企業本身是否需要自由兌換的貨幣,其業務需要,是否希望提高公司海外聲譽,及產品及服務是否需要推介往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