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文革洗禮,曾經下放到黑龍江再教育,又曾放洋外國深造,聯想集團(992)高級副總裁兼財務總監馬雪征今天統率全球2萬名員工,她的成功格言是「nocomplaint」(不要抱怨)。
馬雪征上周六出席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的「成功的天空──傑出女性故事分享系列講座」時,分享了成功的歷程。
經歷文革樂觀面對人生
馬雪征12歲時,經歷文化大革命,下放到偏遠黑龍江再教育。她說,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性格都會走向正面或負面兩個極端,她選擇了積極樂觀面對人生不同的波折,所以下放農村4年後,她獲安排入讀大學,雖然並非進入首屈一指的學府,但已令她興奮不已。
她在北京師範大學攻讀外語,主修英文,但由於仍處於文革時代,內地排外思想濃厚。她笑說,英文都是靠自學而成。「我73年上大學,76年畢業,正值文化大革命,在大學只會學到『工人』、『農民』、『共產黨』3個字,英文是靠我一個人對住道牆講。」
不問薪酬重視每個機會
由於說得一口流利英語,馬雪征畢業後,安排到中國科學院當繙譯。現在的年輕人常感懷才不遇,抱怨辛勞工作只賺得微薄薪酬,馬雪征認為,年輕人應該把目光放遠一點。「90年代,我在中科院每月薪金是220元人民幣。當時我已好高級,副局長位置,我為胡耀邦、鄧小平做即時傳譯,並為世界銀行在中國的業務提供諮詢。」雖然薪金與工作重要性不相符,但馬雪征在工作過程中仍十分投入,並視這為重要的學習機會。她說:「當年的經驗對今天很有用,人要看遠一點。」
馬雪征自78年獲派到中科院工作,投身社會至今近28年,她的事業轉捩點是在89年,當年發生六四民運事件,她亦遇上了聯想主席柳傳志。馬雪征曾以「震撼」形容與柳傳志首次會面的情形。柳傳志亦是馬雪征工作生涯中影響最深的兩個男人之一,另一位則是中科院前院長周光召。馬雪征說,與周光召及柳傳志分別在不同時間共事,但兩人不約而同送了一條可解開所有難題的「百合匙」給她,就是凡事「nocomplaint」(不要抱怨)。
兩個男人對她影響深遠
80年代日圓升值,當時周光召跟馬雪征說,美國為了削弱日本產品的出口能力,施壓令日圓升值,但日本另闢蹊徑,致力減低生產成本,同時加強產品質素,藉以提升產品競爭力。柳傳志亦在馬雪征困惑時,以類似例子提醒她,「不要怨老闆或同事,坐定諗諗自己可以做甚麼。」
馬雪征曾被美國《福布斯》雜誌選為「世界前100名女強人」,又多次被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為全球最有權力的50位商業女性之一,排名更曾入5強。對於這些榮譽,馬雪征全歸功於聯想,「全球最有權力,不是評人,是評公司。」在她眼中最有權力的女強人是國家副總理吳儀。
若走回頭希望只做主婦
為事業奔波,令這位女強人最開心的仍是來自家庭。她說:「最開心是女兒收到美國大學入學通知,並非因為她入到哪家學校,而是這證明我可以平衡工作及家庭。」馬雪征說,若讓她再回頭,她不會選擇今天的路,「老闆聽到一定殺咗我,我希望跟平常人一樣生活。」在商場「馳騁」的馬雪征到底亦希望歸平淡,做回普通的家庭主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