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騎劫文化 - 吳靄儀

地產騎劫文化 - 吳靄儀

「香港文化被地產商騎劫了,你對這個現象有甚麼看法?」有人這樣問龍應台。「騎劫」這二字可圈可點。不約而同,《西九龍皇帝》也標的了這個現象,西九龍發展絕不是單一事件,樓價上落原來是現時大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我的議員辦事處有一名來自台灣但又正在北京大學就讀的暑假實習生,我問他覺得中港台三地的年輕人有何異同,他做了點實地考察之後,認為大陸的年輕人注重國際新聞,但焦點是在於外國的發展機會;台灣年輕人也關心國際新聞,焦點卻在世界時尚潮流;香港年輕人不注重國際視野,最熱心談房地產,令他感到很迷惑。

不同的消息來源都指向同一事實,那事實恐怕真的如此了,可是,原因是甚麼?最大的可能是這是香港生活和活動最重要的元素。無數年輕人還在求學階段,家人已計算着他將來畢業找到事做,就可分擔供樓的責任。計劃何時結婚,有沒有能力供樓是決定性問題。我就聽過一段只有在香港才沒有人覺得不妥的說話:同事告訴我,女兒和男友已輪候得到居屋,明年就可以正式結婚了。在外國,一般都是先有結婚的決定,然後這對情投意合的男女就去找房子作新居。在香港,能否結婚、何時結婚,要看地產商要賺多少利潤,不然就要看政府的房屋政策,現時鐵定不售居屋,唯有看地產商如何定奪了。愛情不在考慮因素之列,麵包不成問題,問題是地產。地產怎能不是King?一切都圍繞着地產轉,小市民的終身大事,以至公共財政的收入開支,以至文化,以至特首選舉,以至功能界別議席的廢存分派──原來從港英至特區,香港一直是地產商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