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倡議多年的病歷流通機制一直落實無期,醫院管理局昨日公布多項病歷互通試驗方案,但仍停留在「土炮」階段,其中包括病人的「手提病歷卡」、私家醫生單向查閱病人病歷的平台等,即使病人入住公立醫院,病人的資料仍舊以傳真形式告知私家醫生,院方也只會透過「打電話」形式向私家醫生索取病人的病歷報告。
醫管局昨日公布○五?○六年度工作計劃,其中一項是推動公私營機構互通及共享病人資料。醫管局專業事務及運作總監張偉麟稱,局方擬推出電子病人紀錄,供至少兩所私家醫院及百名私人執業醫生使用,私家醫生可在該平台上查閱病人的病歷、出院紀錄、檢驗報告及其他臨床資料,各公營醫院會與私人執業醫生合作提名病人參加。
仍採傳真回覆病人資料
他解釋,在試驗計劃下,一旦病人入院,院方仍會透過傳統「打電話」方式,向私家醫生索取病人的病歷紀錄。他又稱,上述系統只能單向查閱,長遠目標是推出全港共用、雙向的資訊平台,現時新界西聯網產科部門正推行雙向系統,今年內會擴展至糖尿病患者,但基於技術、法律及資源所限,現階段未考慮推展至全港。
醫管局又會推出「手提」病歷卡,日後病人每次在公營診所診症後,可獲診斷報告,加進病歷紀錄中,「呢個病歷都係有限制,只可處理簡單病症,好似專科、住院就唔得。」
該局將與醫學會合作,擬訂私家醫生綜合名冊,再配合電子回覆系統,把曾到公立醫院專科門診部求診及出院病人的醫療資料轉達給最初作出轉介的私家醫生,但回覆仍採用傳統的傳真方式,「解決𠵱家有時覆到有時覆唔到嘅問題,將分流、排期結果同埋其他初期診斷嘅資料畀番私家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