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移植手術出現大突破。美國科學家在實驗室白兔身上,成功研究出培育骨頭技術,以後骨骼或骨折病者接受骨頭移植時,大可因應自己的需要,度身訂做骨骼,「種骨」移植體內,好處是不像傳統骨骼移植手術般易受細菌感染,也不會令身體產生排斥作用。
這次突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范德比爾大學科學家合力取得,他們已成功在實驗室培育出新骨頭,研究成果將在下周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發表。領導研究的夏斯特里說:「我們已經展現出,我們能按照要求,度身培育出所需的骨骼。」
骨骼移植手術大突破
科學家發現,人體每根骨頭外都包着一層薄膜,叫做「骨膜」,骨膜含有重要的骨骼幹細胞,能夠培育出新骨骼。科學家利用骨骼和新生骨骼接合的自然機理,在健康骨骼和骨膜之間注入消毒鹽水袋製造空隙,空隙形成後,再取出鹽水袋,空隙能促使骨骼成生長的鈣膠,刺激骨膜幹細胞在空隙形成新一層骨骼組織,新骨骼長出後,就取出骨骼移植,過程無損原本骨骼組織。
據夏斯特里的說法,這個過程就像在體內製造一部小型「製骨機」,「人體本來就懂得自己生長骨頭,我們只是催化這個自然過程。我們現在已能控制培育出來的骨骼份量。」
目前醫學界治療嚴種骨折施行骨骼移植手術,主要有三個方法。一是從病人身體肋骨或臀部取得骨骼來「挖東牆補西牆」,好處是不會排斥,但病人會非常痛苦,而且抽取數量不多。二是從別人身體取骨移植,但易受細菌感染和會出現排斥作用。三是採用人造骨骼,但人造骨質參差,不能廣泛應用。
至於最新的自然培育技術,由於可在病人體內培育骨頭,新生骨骼比得上天然骨骼,骨質好,病人不須承受痛楚,也不會排斥,絕對是突破。
兔子實驗成功種新骨
在兔子實驗中,培育出一片骨骼組織需要六周,完成整個骨移植過程,需十二周,科學家相信新技術很快能應用到人身上。
英國廣播公司/《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