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終於宣布改動人民幣滙率機制,即時升值2%,同時放棄與美元掛鈎,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以較靈活的方式,制訂滙率政策。
陳友正
財務學博士、特許財務分析員
一直以來,人民幣滙率問題夾雜了大量政治因素,溫總所言「絕不屈從外力」尤為經典。其實,在學術圈子裏,滙率也是個長期爭論不休的議題。
滙率是兩個(或多個)國家貨幣的相對價值,A國的幣值較強,是A國貨幣偏強、還是B國的偏弱?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每每得到相異的結論。又或說滙率該由市場決定,但以學者共識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PowerParity)計算,自由浮動的滙率,亦可以長期嚴重偏離其基本價值,單看美元兌日圓及歐羅這世上三大貨幣這幾年的走勢,便可知理論上的「基本價值」,其實和實際滙價可以相去甚遠。
從宏觀角度看,人民幣升值,標誌着中國從封閉的金融架構,開始融入國際金融市場。從中國加入WTO開始,開放金融已是個既定的政策方向。一貫以來,中國的經濟都是以中央政策主導,不一定順應國內外市場的發展。然而,這只能在較簡單而細小的經濟體系方能發揮效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發展為經濟強國,單是調控國內經濟,已須引入宏觀經濟政策,使經濟發展更加合理和有秩序。從國際形勢看,中國及俄羅斯勢將加入現時的八國經濟高峯會(G8),成為第九、第十個國家,和歐美列強平起平坐。中國冒起,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不可阻擋,人民幣是否升值,自然毋須爭論。
一九九四年,人民幣大幅貶值,使中國的競爭力大幅超前。其中一個結果,是不斷吸收外資,加快了經濟發展。同時,財政部對國家收支作了根本性的調整,從八十年代基本上為無負債的情況,積極地發行國債,更加積極靈活地支持基建投資,使GDP保持長期的高增長。
十多年來,中國重複了日本及韓國當年的經濟發展模式,比日、韓更快地達到工業化的目標。中國國內人民收入差距極大,仍有數以億計的剩餘勞動力,工資保持美國十分一的水平。中國仰賴歐美諸國的定單,卻又希望繼續創造職位,解決國內的就業問題,遂產生滙價爭拗。
中國修改滙率政策的步伐,從香港金管局高層人事變動、推出「任三招」初露端倪。所謂「優化聯滙」,即是放棄多年來的貨幣管理局(CurrencyBoard)制度,開始由金管局擔任中央銀行的角色,主動調節貨幣供應。此舉自然是為了配合中央的滙率政策。策略上,香港是人民幣滙率攻防的橋頭堡。金管局收回主動,才可以協助中央應付隨後而來資金的真正大舉進出。
二○○五年上半年,中國的出口平均升幅約35%,按此發展,外貿盈餘可能高達一千億美元,即去年的三倍以上。據學者分析,人民幣在購買力平價原則,約低估了30-50%(只能作為參考)。市場上,普遍認為人民幣最終升值10-20%。
中國現在的措施,大概是不希望中國廠商(不少定單鎖定為美元收入)面對太大震盪。這段廠商的適應期,亦是投資中國熱潮的正式開始。
近數年,工業股成為基金愛寵,這情況已然結朿。在投資中國的「熱身期」,市場注視香港的不交收人民幣遠期(市場規模約在本金三百至五百億美元)。現在,熱潮正方興未艾,未來一至兩年,資金進出香港,該會加大;投資市場,應會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