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演講部份完畢,接着的答問熱烈得不得了,除了站起來親自問問題之外,還可以書面提問,紙條一叠叠雪花似的飛來,負責傳譯和代問的邱立本簡直應接不暇。問題十分有趣:龍教授,香港人應當爭取民主嗎?龍教授,香港大學醫學院冠名你認為應當嗎?龍教授,我是來自北京的大學生……龍教授,我就是來自台灣……我的印象中,大部份的問題是將自己關心的問題拿出來問龍應台的意見,不管那是跟她的專長或演講主題有沒有關係,他們希望得到她的反應。
尋求反應式的問題,有別於尋求資料、分析甚至意見的問題;反應式的問題,反映的是明星或者至少是名人效應,基於對她本人的仰慕而希望知道她的反應。龍應台是香港人的第一顆文化明星,這是非常好的。文化明星會為文化帶來光芒與風采,正如政治明星會為政治帶來魅力,不再枯燥沉悶。像柏林IsaiahBerlin的publicintellectual,其實是有明星魅力的知識分子,當千千萬萬人把文化和政治視為興奮而又時尚的活動時,文化和政治就有前途了。
當然,對政治對文化,只有明星效應是不夠的,龍應台說,不是燈泡照亮了房間;燈泡本身是沒有光的,令燈泡能發光的是電和埋在地下和牆壁裏的電路系統。接着下來就要搞文化和政治的電路系統了。龍應台所指的系統是文化的根源,但我想像的是建立一套越來越充實的公共辯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論壇:太大——例如整個世界,或太小——如兩人的私語都不好,或者英語"Community"寓意的單位最適中。下次有機會,希望龍應台談談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