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籃子貨幣滙率機制與有管理浮動滙率機制的最大分別,是後者透明度則較低。一籃子貨幣滙率機制一般都會根據國家主要貿易夥伴的外貿額作為分配相關貨幣比重的依歸。假若美國的貿易額最大,那麼在一籃子貨幣之中美元的比重就會最多;假若貿易額有變,例如歐洲取代美國成為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的話,那麼美元的比重便會降低,取而代之成為一籃子貨幣之中最大比重的貨幣便會是歐元。
通常一個地區的外貿統計是定時定刻公布、投資者很容易找到這些資訊,然後再估算國家貨幣滙率的去向。
高透明度有好處亦有壞處,好處是人人都能掌握滙率,只要留心政府的外貿數字統計,便能估計到滙率的走勢;壞處是對於一些資本帳目不能完全開放、外滙仍然存在管制的地區,滙率透明度太高,可能會招致國際熱錢衝擊,不利金融市場穩定發展。
籃子貨幣成份未詳
現在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未完全開放,金融改革仍然在進行當中,因此對金融市場穩定相當重要。早前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便強調,新的人民幣滙率機制是有管理的浮動,而滙率的高低,是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滙價而決定的。但一籃子貨幣的成份是不公開的,每種貨幣所佔的比重亦不會公布,因此其透明度很低。
這個一籃子貨幣組合價值只供參考,人民幣滙價最終還是由政府按照市場供求調控,意思是在一些極端情況,人民幣滙價可以偏離這個一籃子貨幣價值。因此,周小川一再強調,新滙率機制不是與一籃子貨幣掛鈎,而是一個有管理的滙率機制。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