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 寒冬未過<br>半年合約僅120億

建築業 寒冬未過
半年合約僅120億

樓市回復暢旺,但建築行業寒冬未過。建築及測量業界均表示,今年業界景況較「沙士」時期更壞。保華建業(577)董事總經理黃永灝表示,由於發展商勾地困難,來自私人市場的建築工程大減,加上多項政府工程均出現阻滯,相信今年是建築業最差一年。

【本報訊】黃永灝指出,97年樓市炒風熾熱,發展商加快建樓,99年可說是建築業的高峯期,全港建築工程總額達1200億元,03年「沙士」爆發後,建築工程總額跌至400億元。但今年上半年全港建築工程合約僅120億元,即使去年拍賣的多幅地皮將於下半年動工,但預計全年工程合約總額亦只有300億元。
不過,他稱,政府正重新檢討基建計劃,加上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爭拗可望解決,添馬艦政府總部興建計劃政府有意重新「去馬」,希望明年市道會好轉。
測量師劉炳章亦指出,今年建築業整體表現亦較「沙士」時差,工程持續減少,政府工程不多,很多大型工程又展開無期,大發展商又多用旗下建築公司,形成歸邊現象。他預期未來兩年建築業仍面對艱難日子。

較「沙士」時期差

本港建築工程減少,相反澳門則受惠賭權開放大興土木,但黃永灝說:「澳門只是救生水泡。」雖然澳門未來3至4年會高速發展,但只是一次性,並不能支持建築業長期發展,故保華建業未來主要的出路將是中國市場,其次是中東。他指出,內地人口龐大,但城市基建仍未發展完備,除了建築業務,該公司亦積極拓展競爭相對較小,但邊際利潤較高(一般約5%至7%)的項目管理業務。
黃求灝預期,本港建築業務未來1至2年仍是該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但2至3年後,相信內地業務佔該公司營業額可達20%至30%。去年保華建業營業額32.48億元,在本港建築業市場佔有率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