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有票無腦」

政府「有票無腦」

李卓人
民主動力執委

新任行政長官曾蔭權上月出席立法會答問會時對議員說:「合則兩利、離則兩傷」。他呼籲議員跟政府減少爭論、多幹實事,締造良好的行政立法關係,共同為市民謀福祉。
「家和萬事興」乃民間傳統智慧,建立和諧的行政立法關係說來自然動聽,容易打動人心。不過環顧世界,只有一黨專政的國家,政府和議會才會水乳交融,在民主社會,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時刻針鋒相對,官員和議員經常舌劍唇槍才是常態。道理很簡單:公開辯論本身就是民主決策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民意亦只能在不斷的辯論過程中建構和重新建構而成。
在代議民主制度,議會是最重要的政策辯論場合,而議會內的反對派,就是民主辯論的守護神。執政者希望政策能夠盡快獲得通過,此乃人之常情,無論任何黨派上台執政,都有此傾向。反對黨的角色,就是制衡這個傾向,在議會內透過質詢和辯論,查找執政者的不足,確保不同意見獲得充份表達,並在過程中說服選民,下屆選舉反對黨是更好的選擇。
民主派雖然獲得大多數選民支持,但由於選舉制度扭曲民意,在議會內反淪為少數派,只能扮演忠誠的反對黨。有評論指摘民主派逢政府必反,是回歸後政治僵局的主因,這明顯是昧於事實。民主派在議會內只屬少數,絕對沒有能力「阻住大局」;況且,政府提交的法律草案或撥款建議,差不多全數獲立法會通過,民主派癱瘓政府之說,根本不能成立。

政府施政不順暢,原因不是民主派刁難,也不是政府在議會內無票,關鍵是政府「有票無腦」。我不是說親政府議員無腦,真正的問題是政府沒有充份利用他們的腦袋,協助制訂和推銷政策,爭取市民認同。親政府議員沒有在議會內積極參與政策辯論,他們的唯一功能,似乎只是在最後一分鐘投票支持。一位親政府議員曾公開表示,推銷政策是官員的份內事,議員無責任幫忙。在這情況下,結果往往是政府贏了投票,卻輸掉民意和輿論。多年累積下來,終於發展成政府看來處處與民為敵,施政舉步維艱的局面。
導致上述困局,行政當局責無旁貸。政府一直強調行政主導,不肯跟親政府政黨分享權力,制訂共同施政綱領。即使自由黨、民建聯和工聯會的要員被委任進入權力核心,但在政策制訂過程中,他們也只屬配角,有些政策建議,甚至違背他們的競選政綱,要他們協助推銷政府政策,着實有點為難。
要求議會內的反對派馴服、收聲,只是代議民主的終結,絕非理順行政立法關係的正途。要改變政府有票無腦的困局,關鍵在於特首會否跟理念相近的政黨組成穩固的多數聯盟,分享決策權力,分擔推銷政策的責任。只有這樣,才可以維持議會的民主辯論,同時確保政府施政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