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舉行的世貿部長級會議差不多半年後才召開,可是前天竟然已經有民間團體發動小型的遊行活動為示威作「熱身」。
近二百多人參加了這次由民間監察世貿聯盟組織的反世貿示威。參加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來自南韓的農民,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們的行動向來激烈。
和其他農民一樣,南韓農民同樣地幹着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活,辛勤的形象使他們獲得不少人的同情。當他們都走出來反對世貿時,大家也自自然然會站在他門那一邊。
這些農民值得同情嗎?答案是否定的。南韓現時的農業政策始於冷戰時期的七○年代。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農產品的自給自足成為南韓農業政策的主調。為鼓勵農業生產,他們的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當中最重要的有二項,一為限制農產品進口;二是向農民提供補貼。前者起減低競爭、提高國內農產品價格的作用。後者則有降低生產成本的作用。
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南韓農民的得,必定是其他人的失。入口限制令韓國農產品價格遠高於國際水平,消費者須對此付出代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南韓農產品價格在二○○二至○四年間高於國際水平差不多三倍。單是二○○四年,消費者為此多付的金額高達二十四萬億韓圜。
另一方面,政府對韓農的補貼最終當然要當地的納稅人買單。但其負面影響不止於此。由於農產品的數量因補貼而增加,無形中壓低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一些以農業出口為主的貧國的收入因而減少,損害了窮國農民的益利。
南韓農民反世貿,就是因為怕在世貿的貿易自由化政策下,他們的既得利益會蕩然無存。明白到這點,不難看出他們的示威行動其實是不值得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