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日前到國會談經濟前景,花了不少篇幅談「儲蓄傾向」及「投資傾向」,這是個經濟學的基本課題,並不艱澀,但可為沒有接觸過經濟的人換個角度看經濟問題。
簡而言之,人傾向儲蓄,則可花的錢便少了,用於投資的錢少了,儲蓄的錢雖留於銀行體系,但人的投資傾向薄弱,則銀行體系的錢亦不會用於刺激經濟活動之上。影響「儲蓄傾向」及「投資傾向」的原因不一而足,但這些傾向卻直接影響着資金成本及經濟活動。
儲蓄傾向若強於投資傾向,則銀行「水浸」,利率下調,下調之後亦不能有效驅趕「儲蓄的金錢」往投資的路途,故利息即使不斷減,錢仍留在銀行。投資傾向弱,自然不利就業,人工仍不斷有下調壓力,亦容易發展出通縮的情況,這正是上次美國減息周期的現象。
按格老之分析,這情況實由環球一體化所造成,人力與資金等資源在國際間快速交流,令資金與人力都出現較以前龐大得多的供應,歐日經濟差,龐大的資金用不着,資金集中投資於美國及亞洲冒起的經濟,令這些國家的經濟有理想增長,但從全球的角度看,資金仍較投資機會多,因此,利率低,通脹也低,返原歸本,又是「供求問題」。
利高